6月18日,在大唐建都长安1400周年纪念日,国家重大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唐外郭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在西安市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原发掘工地启动,这是继今年2月唐天坛遗址公园建设之后,西安市又一重要的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明德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五门道”城门、隋唐两代国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上官吉庆,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等出席启动仪式。
明德门“五门道”:中国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制度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建,是隋唐长安城的正南门。在隋初创时,隋初杰出的建筑家、将作大匠宇文恺在建筑形制上就对明德门作了特殊处理,采取了罕见的五门道,而其余八座城门都是三个门道。明德门的五个门道,其两端的两个门供车马出入通行,其次的两个门为出入行人通行。中间的一门,应是专供皇帝每年南郊“郊祀”和其他出行时通行。
明德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五门道”城门,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制度,显示了国都的重要形象。它与大明宫的“丹凤门”一样,是“天子五门道”的重要代表,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
隋唐时,民间有若遭遇久雨,则禜(“禜”为古代禳除灾害之祭)祭于国门的传统。明德门除了是天子参加祀典的必经之门外,还是民间为禳除灾害经常举行大规模祭祀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勘查确定了唐长安城及其各城门的位置。1972年至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对明德门遗址进行发掘,城门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五个门道,门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已经准确找到了五个门道的位置,并在中门道的位置清楚地定位出唐长安城的中轴线。
明德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等共同构成了唐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是体现唐长安城中轴对称布局的重要节点。
明德门遗址对于研究唐代城门形制、唐代建筑制度、唐代礼仪制度、交通制度等都有重要的价值。1996年,明德门遗址作为“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专家眼中的明德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史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作为隋唐两代国门,明德门遗址见证了长安作为唐代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是追溯华夏文明之源、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隋唐长安城中轴对称布局的重要体现。
她说,“明德门作为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位处当时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道的南端,可谓是唐朝国门之所在,也是唐朝历代皇帝南出赴天坛祭天的必经之门,其政治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安家瑶介绍,1972年10月至1973年1月,发掘明德门遗址时,首次发现了明德门“五门道”配置的建筑形制。当时在五个门道中,发现只有东西两端最侧的两个门道保留有车辙的痕迹,宽度够两辆车并排通过,有的车辙还从中间三个门道的前面绕至两端门道通行。考古学家推测当时中间的三门应该是不准行车的。从车辙绕门而行结合《大唐六典》记载来看,考古学家断定明德门的五个门道中两端的两个门道供车马出入通行,内侧紧挨的两个门道专供出入行人通行。最中间的一门,从雕刻精致的残石门槛来看,应该不允许一般人通行,是专供皇帝每年南郊“郊祀”和其他出行时通行的御道。
安家瑶表示,明德门遗址自发掘以后,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仅以一简单围墙围护,而周边逐渐被城中村的房屋建筑所密集包围。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遗”后,极大地提升了西安的世界影响力。“明德门遗址其实也是很好的候选遗址点,可惜由于当时遗址的保护环境不佳而痛失良机。”她说,西安市排除各种困难,启动遗址保护工程,明德门遗址区将建设成遗址公园,这将成为西安市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遗址保护展示区:用文物遗址讲好历史故事
2014年,受西安市文物局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设计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遗址所在区域拆迁工作。2016年,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2017年,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陕西省文物局核准通过。
依照国家文物局将明德门遗址区域作为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西安市将遗址周边30亩土地性质调整为文物保护用地,并将项目列为2018年西安市重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项目。即将建设的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将由明德门遗址保护区、文化艺术创意区、文化艺术教育区、中华老字号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旅游文化体验区及天坛国际文化商务交流区六部分构成。
根据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规划,此次保护工程将以明德门遗址保护区为核心,依托隋唐长安城历史格局形成城市开放空间。向北重点构架隋大兴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向南以写意山水的画卷,传达走出城门的空间意象以及古人象天法地的自然山水观;东西疏通唐城墙遗址公园,展示城门、城墙、城壕三位一体的城防体系。特别是结合长安城安义坊的内涵,阐释里坊形制,讲述唐代生活、同时融入当代生活。
对明德门城门墩台本体采取原址覆土覆盖保护,城台形制标识、城门异地立面标识的展示方式,局部可视性较强的遗迹部位采取室外玻璃覆罩并模拟展示的方式。地面标识明德门五个门道,并将其向北延伸至朱雀大街。门址东侧设置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展示明德门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及门址演变历程。
本体展示设计结合明德门遗址及相关环境,包括明德门城门、城墙、城壕、门房、桥、朱雀大街、御沟、坊墙、顺城道及路沟等,从整体上考虑遗址区环境营造,凸显其作为隋唐长安城中轴线之正南门的地位和作用,阐释文化内涵、重塑场所精神、提升城市特色。
未来,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区将成为继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遗址之后,西安又一显示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地标。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区将依托唐长安城历史格局,用文物遗址来讲好历史故事。明德门遗址将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将成为古今叠合型城市遗址保护的典范。
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表示,后续,西安将陆续实施小雁塔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大唐东市遗址保护展示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
编辑制作:韩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