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争气,民受难’,今天看完展出,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在由杭州市政协文史委、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百年记忆: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国——旅意归侨陈伟荣先生藏老明信片展”上,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汪林茂表示,这些明信片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透过这些泛黄的色彩,我们在感慨百年沧桑的同时,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热爱繁荣富强的祖国。
1869年,奥地利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开始发行中国最早用于流通的明信片。这种不需要信封、邮资便宜且能准确简明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出现后,立即受到欢迎。当时中国使用明信片的基本都是外国人,发行的明信片的标头也使用英文“POSTCARD”。近代以来,来华的西方人借助照相技术,将他们眼中的中国社会微缩成一张张明信片,并以此向西方世界介绍他们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430余张近代以来从中国邮寄至海外的反映晚清中国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的画面内容既有中国北京、上海、青岛等开埠通商城市的名胜古迹,又有百工百业以及婚丧嫁娶等风土人情,还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事件,如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义和团等,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人文价值。这批珍贵的明信片由旅意大利归侨陈伟荣先生收藏。“‘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这张明信片中,表面上看外国使节毕恭毕敬向中国皇帝鞠躬行礼,其实他们是带着荷枪实弹的军队前来‘拜见’大清皇帝。”汪林茂教授说,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故事,清乾隆年间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当时清朝正处在鼎盛时期,乾隆帝要求外国使节行‘三拜九叩’之礼,外国使节当然不允,因此乾隆皇帝拒绝接见外国使节。而到了清末,外国使节在军队枪炮的“保护”下,中国大清皇帝不得不见,是何等无奈。
“我叫陈伟荣,是一名来自浙江丽水青田的华侨,如今准确地说是一名归侨。青田是个华侨之乡,我的家族也不例外。我的太爷爷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下南洋,历尽艰辛最后落脚于意大利,生活工作到终。我作为第四代华侨,在意大利米兰学习、工作、生活了25年,直至2012年,我决定携带我自己的家庭彻底回到自己的故乡,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海外游子所经历的祖国从弱变强而带来的巨大变化。”陈伟荣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意大利见到中国清末的明信片,令身在异国的他倍感亲切,从此开启了他在海外近二十多年的“淘宝”之路。跳蚤市场、古玩店等都是他重点关注的地方,甚至还为此求助亲友。在他的努力下,这些老明信片得以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从这些明信片中,可以看出当年的中国饱经沧桑。”陈伟荣说,庆幸的是,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中华民族如今犹如一头睡醒的雄狮,已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东方,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上阔步向前。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百年记忆——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国’,以照片形式再现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人文价值。”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叶鉴铭说,那些定格在明信片上的历史画面,在今天看来,传递给观者的情绪,或明媚,或抑郁,或生动,或愤慨,仿佛在阅读一部晚清中国大地的社会万象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叶鉴铭表示,回首百年前的中国社会,我们有的是无奈的叹息,但今天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有的是只争朝夕的满怀豪情。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革固鼎新、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制作: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