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常来孝和他的单元房新居。
走进小丘塬上一年前从沟底搬到塬上的周河移民新村,一个花园式的新农村景象扑入记者眼帘。一盏盏大红灯笼、一副副春联,透着浓郁的年气。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秧歌队正在排练节目,准备正月十五闹元宵,看热闹的村民脸上荡漾着欢笑。
周河村是铜川市、耀州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搬迁的村庄。村南的“幸福家园”,12栋白色独院鳞次栉比,那是12个贫困户、4个五保户的新居;村北,占地60多亩、13排淡黄色独院组成的“周河新村”,住着三批迁进的96户村民。
“说句实在话,跟着共产党,咱确实把福享了,咱是跌到福窝窝里啦!”在周河新村自家平房暖烘烘的炉火旁,74岁的村民林汉荣感慨地对记者说。两年前,他家五口告别沟底4间土坯房,搬进塬上这近200平方米的独院,今年他养了42只肉羊。林汉荣说:“咱要自力更生,要给党和政府争气!”
75岁贫困户的29页“幸福日记”
“幸福家园”,建筑面积840余平方米,12套单元式安置房青瓦白墙,坡顶飞檐。每套单独小院,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平均面积60平方米左右,还有铁栏杆围成的前、后院子。配套有140平方米公共文化娱乐室、幸福苑、卫生室、户外健身广场、生态公厕、景观涝池和停车场。
▲ 总投资210万元建起的“幸福家园”,12套单元式安置房内,12户贫困户和4户五保户在这里其乐融融。
阳光下,新建的景观大涝池上积雪泛着银光。站在后院向下看,是白雪皑皑的一条沟。75岁的贫困户常来孝说,他和老伴住的老房子就在这沟道里。常来孝的新居,屋内设施大到床、衣柜、沙发、电视,小到被褥、窗帘、厨房的案板,就连暖瓶、笤帚、簸箕等都是政府给配备的。这是耀州区的兜底搬迁工程项目,也是镇上四大集中安置点之一,对贫困户实行集中福利供养,吃、穿、住、医样样有保障。“政府为我们建造了这个像天堂一样的幸福院,住在这里真舒坦,我们感到很幸福!”常来孝笑呵呵地说。
他拿出一个已写了29页的日记本来,一页页给记者念。初中文化水平的他隔三岔五写日记,“这上面记着政府的好,记着村里的每一个变化。”日记本里记着一件件温暖事和常老的感慨,还有对各级领导干部关爱民生的“点赞”,字里行间饱含着“感恩之心”“报恩之情”。常来孝说这是自己“向党报恩、向党回报的人生日记,是自己真实感受的写照”。
2016年,常来孝加入了农业合作社,退耕还林7亩地,种了7亩核桃,村里给他栽了2.5亩油用牡丹。除拿到退耕还林补偿款外,2017年夫妇俩的低保、养老金、核桃加上卖掉的1头牛和2000公斤小麦,收入就有一万多元。在日记中,常来孝表示,“有生之年,我要把养殖业经营好,把地种好,用最诚心的行动,回报党政领导对我的亲切扶持和恩惠,早日脱贫。”
产业支起脱贫致富路
▲ 在“幸福家园”自己的单元安置房里,贫困户常来孝翻开他的日记本,说起一件件暖心事来,话匣子就关不住。
周河村曾是耀州区有名的贫困村、一个外村姑娘不愿嫁进的穷村,村里有5年没有娶进一个媳妇。本村姑娘纷纷外嫁,小伙子也外出当了上门女婿。
之前全村130多户居住在10多公里长的一个沟道和一道山梁上,土坯房、土窑洞破烂不堪,又地处地质灾害点。从沟底到塬上5公里的路,下坡上梁有22道弯,山高路险。2011年被确定为耀州区移民搬迁重点村之一。
2016年12月,随着最后一批贫困户入驻幸福家园,全村完成整体搬迁。如今,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变。2015年,通过办集体婚礼,村中8对新人成家,去年该村就新添了10多个新生儿。
村支书徐重江告诉记者,搬迁后的周河村把闲置的老村老宅改造成羊圈、猪圈和鸡场,发展养殖业。2016年村里成立互助资金协会,吸纳全村34户贫困户入会,通过“金融+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协会资金,由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奶山羊和肉猪等养殖。截至2017年5月,政府共为27户贫困户发放奶山羊324只,为5户贫困户发放猪仔80头,为两户贫困户发放牛2头。
如今,废旧的老村庄成了产业兴旺的养殖厂,养殖业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奶山羊存栏400余头,猪存栏700余头,肉鸡存栏2万多只,肉牛存栏24头。30个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还扩大规模,实现了增收。
徐重江说,该村还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最近又准备建50个大棚,已建成13个。合作社与3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为其提供就业岗位,明年就可分红。同时,全村扩大种植产业规模,栽植核桃1600余亩,其中2016年、2017年新增836亩。种植产业将带动35户89人脱贫。
住进“幸福家园”的赵志宏今年56岁,是30多年前进村的上门女婿,属最穷的贫困户。他用“翻天覆地”形容这些年的巨变。过去,五口之家“清贫如洗”,每年要靠借贷度日。在外打工的儿子谈对象,前来“认门”的女孩嫌他家穷扭头就走。
如今享受国家政策扶持,赵志宏靠发展循环养殖肉猪等在2016年实现脱贫。“现在我栽了13亩苹果树,2016年卖了23头肉猪,2017年卖了41头。2017年卖肉猪毛收入就6万多元。”对未来,赵志宏信心满满。
(本报西安2月24日专电)
文: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