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年致力于飞行员培养。
2017年5月5日,国产C919首飞成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张一博在微信朋友圈里敲下这段话:“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要知道,国产C919首飞的机长蔡俊正是张一博的学长。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和训练后,百余个“张一博”也会像蔡俊一样,翱翔于蓝天。
要实现冲上云霄,到底要接受怎样的训练? 近日,记者特别探访了沪上唯一一所培养民航飞行员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和飞行学院,揭秘一位帅气的民航飞行员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本报记者 张鹏
民航飞行员紧缺,招生逐年递增
C919首飞成功让人们认识了蔡俊,而蔡俊走入大众的视野又让人们开始关注到了他曾学习、训练过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
全国范围内,培养民航领域飞行技术人才航空院校有10所。在上海,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只有这1所。2007年,在原航空运输学院的基础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了飞行学院,其下属的飞行技术系开设了飞行技术专业。
飞行技术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包括“3+1”“1+3”“2+2”、专升本、“4+1”等形式,实施“学历教育+执照培训”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飞行学院就读前,就已经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学成之后进入这些公司工作。8年多来,飞行技术专业已为上海航空企业输送了200多名飞行技术人才。
飞行学院院长何法江告诉记者,2017年,飞行技术专业招生计划将首次突破200人。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映射的其实是中国民用航空领域的蓬勃发展。2016年,上海全年旅客飞行数量突破1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五。上海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每年都在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率不断提升。
何法江算了一笔账:中国每年新增飞机300余架,通常,每架飞机需配备5套机组人员,每组里至少包含1名机长和1名副驾驶。这样算下来,每年需要新增飞行人员3000人。但按照国内目前的培养规模来看,每年只能培养出2000名飞行员,我国民航飞行员严重紧缺。
更进一步来说,眼下国产C919的订单已有570多架,到C919正式交付使用后,国内民航飞行员将更加紧缺。何法江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国内对于飞行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力度还将大大增加。
C字表视力不低于0.3,测试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
张一博回忆说,高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上海在招募飞行员,觉得很感兴趣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一年之内被体检和面试了四五次。张一博掰着手指头说:“都记不清楚到底考了几次了,有种被‘考糊’的感觉。”他说,记得在测试视力的一个环节中,体检医生拿出一张C字表,结果10人里六七个人被淘汰了。
同为2015级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曹思铭对预审环节印象深刻,“我记得第一个环节是用了一上午做了几千道专业民航飞行员心理素质测试题,还让8个同学一起跟考官聊天。后来才知道,这些考验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
因为飞行员岗位的特殊性,在招生过程中对报名者有着诸多报考要求。何法江介绍,飞行技术专业招生启动都要提前一年,在高三学生中间“选苗”。预审查的环节包括心理测试、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考察、身体素质测试,以及形象、身高体重等外形的考察。
以身体素质这项为例,要求C字表视力不得低于0.3,身上不能有手术类的疤痕,就连每一条疤痕的长度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2017年秋季招生的预审工作已经完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学院面向上海、辽宁、山东、安徽、江西和河南等地的高三考生进行测试,目前,通过预审的考生有三四百人。往年,这些通过预审的考生高考成绩超过二本线,就有希望被飞行学院录取。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年,何法江介绍,超过新高考总分60%的考生就有机会就读飞行技术专业。对于高考分数的要求看似不高,但实际上从以往几年学员的高考成绩统计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都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曹思铭高考分数433分,可以考上重点院校,但出于对飞行员的热爱,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技术专业。
在何法江看来,成为一名飞行员虽然有不少门槛,但最重要的还在于考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曹思铭说,一次献血活动中,飞行技术专业的所有学员竟然都参与其中。“因为我们身体素质挺好的,而且每个人都想为别人做点事。看到所有人都去献血的时候,也感动了我们自己。”他说。
准军事化训练,老师教你如何看云,学生最怕体育课
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考入飞行技术专业,张一博调侃地说,“噩梦”这才刚刚开始。
飞行技术专业是准军事化培养方式。每天早晨6点,辅导员准时吹响集结号;6点20分,所有学员在操场集合跑步;7点钟,列队去食堂吃早餐;8点15分,一天的专业课就拉开了序幕……“一开始心里落差有点大,校园里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很自由,我们却被约束得非常严格。大一时候,甚至不允许我们带电脑、连网络。”张一博笑着说,“不过一想到冲入云霄的梦想,也就忍忍吧。”
飞行技术系专业主任顾莹介绍,作为一个工科专业,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充满创意———航空气象学、航空心理学、航空法律、航空英语……还有许多实践类型的模拟驾驶课程。顾莹就是 《航空气象学》 课程的主讲教师,她教学生怎样看云,辨别空气能见度,看上去貌似诗情画意,实际上每一个专业知识都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
参与到飞行模拟实践时,学生们就会异常兴奋。大一下学期开始,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会到飞机制造厂、航宇科普中心、上海东方飞行有限公司等地体验模拟驾驶飞机的感受。到了大二和大三,学校将为学生安排小型飞行模拟器的模拟飞行课程,这些都将为学生真正踏进驾驶舱奠定基础。
更让曹思铭意想不到的是,进入大学后,曾经最爱的体育课,现在变成了“最怕”。他告诉记者,飞行技术专业的体育课很单调,主要有两项活动组成———1000米耐力跑和旋梯。按要求,一分半钟内,每个学员都要在旋梯上正向旋转20圈、反向旋转20圈。“表面看上去旋梯的难度在于眩晕,实际上,更难的地方在于要利用全身的力量形成惯力让旋梯旋转起来。”张一博记得,第一次旋梯体验之后,班级里就有学生当场吐了。如今每逢体育课前,大家都尽量避免少吃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享有特权,按照何法江的说法,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吃的是“空勤灶”,有专门的营养师每天为他们搭配营养餐饭。
《冲上云霄》走进现实,岂一个帅字了得
目前已经大二的曹思铭有些紧张,按规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完成2.5—3年的飞行理论学习后,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将被派送到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不同的飞行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飞行实训。在这一年里,学员要完成私照、商照以及仪表等级证照的考试。
在飞行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淘汰”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年体检不过关、没有遵守飞行纪律、考试不过关等,都可能造成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被淘汰出局。而在出国受训之前,外国航校的面试也是一个“淘汰”关。
“听今年大三的学长们介绍经验,航校的面试淘汰率甚至可以达到50%。面试之前,大家不得不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准备航校面试。”曹思铭说。
“你看过 《冲上云霄》 吗? 那种帅气、自由的感觉走入了现实生活中,感觉十分奇妙。”飞行技术专业2012级学生李鸿基刚刚从澳大利亚CAE航校受训回国,即将毕业。但回忆起2015年10月第一次真正冲入云霄时的感觉,他仍意犹未尽。
即便是拥有再扎实的飞行理论基础,一旦飞入云霄会遇到各种各样实际情况,需要飞行员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应对。李鸿基记得第一次驾驶涡轮螺旋桨飞机飞入高空时,遇到了恶劣天气。“当时飞机就在雷道中穿梭,机身中度结冰,还是很害怕很紧张的。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飞行任务,飞行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说。
每一名受训的学员第一次驾驶飞机独自冲进云层的时候,想必是他们最紧张、最自由的时刻。李鸿基说:“每一名飞行技术专业学生都必须做到独自飞行,这是对飞行技术和能力的一种认可,也是对祖国未来民用航空领域飞行安全的保证。”
何法江透露说,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飞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方式上愈加成熟,也在飞行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眼下,与飞行技术人才培养相配套的,飞机模拟器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几家专业公司手中。“我国要加快研发与C919相配套的模拟飞行器,让我们的飞行员飞上自己研发的飞行模拟器,驾驶我国自己制造的大飞机飞上蓝天,实现梦想。”何法江畅想说。
“大飞机”背后藏着沪上哪些大学的智慧
■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国产C919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在它飞上蓝天的背后,藏着不少沪上大学的智慧。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友担任机长,有上海交通大学集全校之力与中国商飞合作对接,有复旦大学课题组为大飞机提供设计方案和工程人才,有华东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技术支撑,还有上海理工大学参与研发的、适用于民用飞机标准件的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在C919大型客机研发设计的过程中,上海交大与中国商飞深入合作,共建了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机维修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
看点1:大飞机是否飞得省力?由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刘洪教授牵头的总体气动团队与上飞研究院联合开展了相关课题攻关。
看点2:大飞机牢不牢?
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汪海教授牵 头的结构强度团 队先后承担了C919飞机复合材料后压力框强度设计、C919飞机平尾部段强度研究静力试验、C919飞机平尾多梁结构段试验、C919飞机机翼固定前缘稳定性分析方法验证试验等一批直接服务于 C919型号的科研与实验任务。
看点3:大飞机究竟怎么造?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林忠钦院士领衔的制造团队在民机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制造数据符合性管理技术、虚拟装配、总装移动生产线、总装密封性能检测与功能模拟、总装对接协调控制、复合材料金属组合结构连接一体化制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搭建了飞机大部件自动装配、柔性导轨制孔等实验平台,开展了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技术研究,为 C919总装试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验证。
【复旦大学】
航空航天系孙刚教授参与了 C919的设计研究工作。
艾剑良参加中国商飞公司的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大型客机总体方案评估准则及建模研究”。
年轻的复旦副教授杨爱明曾在中国商飞公司两个科研项目“大型客机增升装置自动化网格生成方法研究”和“大型客机多段翼型设计”中分别完成了增升装置重叠网格生成工作和多段翼型Navier一Stokes方程数值计算工作。
在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的背后,有复旦大学10支青年创新创业 团队,230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承担着C919大型客机37项民机关键技术攻关的重任。
复旦大学力学专业的乐娅菲还是为数不多的女试飞工程师。
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林燕丹教授参加了两个大飞机重大专项“大客飞机客舱情景照明机理研究”和“大客飞机驾驶舱照明人机工效研究”。
孙耀杰参加了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承担大飞机重大专项“大型客机驾驶舱照明”“大型客机客舱照明”的人机功效,以及照明测控与仿真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杨卫东教授在航空航天数据、商用飞机数据研究方面提供贡献。
【上海理工大学】
在 C919大飞机的设计过程中,上理工杜宝江副教授带领团队,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沪江虚拟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团队合作,参与商用飞机机械标准件三维虚拟设计、商用飞机管路件三维虚拟设计、商用飞机电气件三维虚拟设计。
杜宝江团队还负责开发了一套适于民用飞机标准件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紧固件、机体构件、卡箍件、管路连接件、操纵件、轴承等数百万个航空标准件的机型管理、智能筛选检索、参数化模型生成、工程信息匹配和虚拟装配。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完成了该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最终调试、测试和上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