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是上海历史的一个代名词,它们往往记录着传奇,蕴含深厚的人文价值。图为柯灵故居。袁婧摄
报告摘要
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努力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
逐梦之路
可读的历史建筑向市民打开大门
本报记者 祝越
复兴西路147号,在过去只有“优秀历史建筑”一块铭牌。去年,这幢建筑修缮一新,正式对外开放,门口又有了崭新标识———柯灵故居。
走进故居一楼,柯灵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手稿、著作初版本和发表作品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柯灵生前好友、喜爱柯灵作品的文学爱好者无不感慨这座建筑的“可读性”。作家陈子善已记不清自1978年起曾多少次登门拜访柯灵先生,下午4时按响复兴西路147号203室的门铃:“在这里,我们谈张爱玲和傅雷,谈现代文坛往事、回顾创作历程。”
市民终于不再止步于优秀历史建筑的标牌之外,而是可以慢慢走近大师巨擘当年生活的日常———这是柯灵故居和张乐平故居馆长郭皓意料之外的。郭皓长年研究两人的作品,深知开放的不易:“张乐平故居中,哪怕是桌子上的砚台,都是当时原有的;柯灵故居中藏有钱锺书、杨绛等的亲笔信以及大量书籍,都是无价的财富。”
继建筑保护之后,上海还将对两处故居进行学术研究型保护。目前,故居已与市美协、市作协联系,准备成立张乐平研究会、柯灵研究会,在专业学术领域开展研究。
走出柯灵故居,在7.66平方公里的衡复风貌保护区分布着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这片拥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承载区,更多故事有待进一步挖掘。
“上海的故事不仅仅陈列在博物馆中,也凝固在这些沧桑厚重的老建筑里。”老洋房,对于上海来说,就是历史的一个代名词,“这些老房子记录着传奇,附着着历史人文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更深入的挖掘,历史建筑会愈发珍贵,非常值得保护。”郭皓说,徐汇区修缮开放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修旧如旧;二是在保护后如何使用的问题上,坚持了公共性原则,让市民共享文化财富。
推进与落实名人故居开放,把老洋房资源用于公共服务,徐汇区还将有进一步举措。政府部门将表率先行,将原区政协礼堂所在地建设成以夏衍旧居为标志的开放文化空间,逐步形成衡复地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群落。还将把一部分政府办公用房和公共空间拿出来,促进文化项目落地,深化衡复风貌保护地区建设。“十三五”时期,夏衍旧居、草婴书屋等一系列名人故居将相继打开大门向市民开放,气象博物馆、唱片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等文博场馆将联动发展,徐家汇天主教堂、藏书楼、观象台以及徐汇公学旧址等将加大开放力度。
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代表表示,党代会报告很好地回答了“上海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这样的城市”的重要命题。下一步,徐汇区将聚力文化风貌,实施“衡复计划”和“西岸计划”,修复生态、修补功能、修正管理,塑造城市魅力。
会场声音
用自己的言行彰显城市精神
本报记者 祝越
一座卓越的城市,需要思想引领,需要精神力量,需要人文滋养。畅想上海的未来,代表们认为,人文之城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文化的熏陶,更需要所有市民用自己的行为与内心去彰显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历史是对这座城市人文底蕴的最好注解。报告强调,要全面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成片成区域修缮保护,重现历史风貌,再塑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对此,不少与会代表颇有感触。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静安区政协主席陈永弟代表认为,延续上海的历史文脉,注重红色基因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是人文之城题中应有之意。原静安区、原闸北区“撤二建一”后能够迅速而顺利地整合,苏州河两岸红色文化的纽带作用不可低估。由红色文化起步,推动海派文化、苏河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乃至影视戏剧文化,新静安区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脉络,梳理出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如果说创新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引擎,生态是拥抱明天的深远后劲,那么人文就是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灵魂底蕴。”
“除了地面上的建筑遗存,对地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加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陈杰代表对文化遗存保护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与保护,能让上海的历史追溯得更久远。比如,青龙镇遗址的发掘就将上海的港口历史提前到了唐宋时期,“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我们现在所提‘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有历史基础和依据的。”
文化熏陶,首先建立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基础之上。目前,文化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比12.1%,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三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越来越夯实。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代表在会场报出的数字令人振奋。她说,上海市民可以得到文化熏陶的地方越来越多,参与文化活动的渠道更加便捷;在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中,要坚持把好方向、守好阵地,把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
艺术创作是文化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指标。去年,上海专业剧场商业演出场次达8862场,话剧演出最为活跃,达到2583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91%的上座率领跑全市演出行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水代表有一种永远忙不完的感觉。她说,近几年话剧市场的繁荣,既有市场本身的因素,也与话剧中心经历了“一团一策”改革密切相关。作为文化领域一线的“老兵”,她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一团一策”,也让上海评弹团深深受益。党代会开幕前,上海评弹团副团长、演员高峻代表刚刚结束长篇评弹《繁花》 在上海大世界的首演。这是上海评弹团、大世界等携手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被认为是一次从演出形式到市场探索的创新。不过,在高峻代表看来,所有创新都应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保障,评弹青年演员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保持对传统艺术的忠贞,唯有这样,评弹这一传统文化样式才能深深扎根于上海这块沃土,开花飘香。
城市的人文魅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城市精神上。在全体市民中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提升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而代表着未来的孩子们,应当是落实这项工作重中之重的对象。作为中福会少年宫的一名一线舞蹈教师,姜羽飞代表说,报告提出“让真善美扎根青少年心灵”,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目标,也是我们创作少儿艺术作品的指导原则。她真诚地说:“只要我们每一位基层党员都能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言行去彰显城市精神,就一定能为上海这一座海纳百川的梦想之城增添一份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