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描绘了生态之城的美好愿景,申城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更加怡人。图为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如何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上海要“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让人民拥有更好生活”。
连日来,申城各条战线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代会报告,反响热烈。
勇担改革创新重任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挖掘制度创新红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新路。
在陆家嘴金融城工作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审计部负责人余咏这几天和同事一起关注着党代会。他表示,距离2020年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作为参与者,一方面感受着这座城市在深化金融创新、健全风险防控上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也深受鼓舞。
今后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入手,为服务实体经济贡献金融人、保险人的力量。
作为上海航运航空枢纽港主基地运营公司,东航营销委副总经理卢军表示,报告提到今后五年要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目标使航空人振奋,干劲更足。未来,东航将继续立足于上海核心枢纽,内强管理、外拓市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借助上海推动“四个中心”和自贸区、科创中心等建设的契机,为上海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港建设贡献力量。
五年来,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周卫平感同身受,公司依托芯片制造优势,扎根服务于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国家战略产业,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未来,上海先进半导体将抓住有利时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积极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让市民拥有更多幸福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后五年,上海将实现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过去五年,上海一直在努力让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相得益彰,让老百姓在城市中拥有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隧道股份市政集团项目经理何晓华说,眼下他正带领团队实施松江区首个“城中村”改造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工程,这也是上海首批“城中村”地块改造工程中首个实质性启动的项目。
出门500米内有地铁,乘坐地铁安全、准点……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嘉定新城站区车站副站长王青为此自豪。五年来,整个上海轨道交通已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基本网络,呈现“枢纽数量多、站点分布密、设施集约化、运行体系化”的网络化运营格局。“相信未来五年,上海会带给我们更多创新,而我的孩子将和我一同感受这座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更文明、更有温度的城市。”王青说。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黄柳认为,党代会报告鼓舞人心,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深刻感受着五年来上海医疗领域改革的可喜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资源利用更趋合理化……黄柳表示,要谋划好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坚持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服务大局,全面扎实开展各项惠民利民便民的健康服务。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报告描绘的生态之城美好愿景,同样让人心情激荡。
这几天,对于奉贤区奉城镇塘外村75岁村民金桂福来说,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党代会新闻已成为他每天的“功课”。面对未来生活,金桂福特别关注“生态之城”的内容。他说:“老百姓特别希望村里能有更多绿色生态空间,可以看、可以亲近、可以互动,能真正享受到生态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越来越多市民发现,身边的中小河道正在经历着美丽蜕变,这背后离不开上海在河道治理上的全力以赴。作为一名奋战在“治水”战线上的老兵,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瑾有感而发,中小河道治理既是上海补短板的重大任务,也是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要想做成、做好这件事,必须找准症结,在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形成合力。
闵行区水务局的高远也特别关注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作为一名水务工作者,更感到使命和责任重大。”高远说,河道是城市的血脉,水环境质量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品位。上海计划到今年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河道,一方面要坚持水岸同治,打好“组合拳”,加强沿河截污,筑牢岸上的防线;另一方面,也必须增强对河长制等顶层制度的执行力,不打折扣、不留余地。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李梓榕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党代会报告。她说,上海是建设在湿地上的城市,打造生态之城,必须要严守生态红线,“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更扎实的工作,勇当生态保护的排头兵,守护好东滩这一上海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