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初上海忽晴忽雨、忽冷忽热的天气中,2017秋冬上海时装周呈现了一场诗意人文光芒与科技旋律交相辉映的时尚盛宴。与恼人的天气不同,出现在上海时装周的人们都热情高涨、充满活力,毕竟,上海时装周的日程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精彩,若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不留神就可能与热点擦肩而过。
2017秋冬上海时装周秀场背后 (均张挺摄)
8天、四大发布场地共带来85场作品发布,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时装设计佳作;本季全新推出的“上海时尚周末”为所有普通消费者打开了进入时装周的“门”;第三次登场的原创先锋设计师展示平台Labelhood成为了让许多国际买手和媒体最为惊艳的项目;走到第五季的Mode 上海服装服饰展则明确了打造“亚洲最大时装订货季”的目标,并已初现雏形……即将走过15年的上海时装周,仍在一次次重塑过程中探寻着更多可能,也正逐渐明确和坚定自己发展方向和道路。
新版块“上海时尚周末”:受到黄牛启发
上海时装周延伸板块上海时尚周末 (蒋竹云摄)
在金色的T台旁当一回头排时尚观察员、穿梭于大规模装置艺术中体验设计师的时尚理念、与近在眼前的男女超模“亲密接触”、享受第一时间“剁手”海内外新锐设计师作品的快感……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上海时尚周末”是本季时装周面向C端消费者的全新项目。和时装周其他官方日程的“邀请制”不同,“上海时尚周末”完全向公众开放,以独特的“浸入式”时尚体验,邀请消费者真正参与到时尚中来。
“打通C端消费者的想法已经酝酿好几季了,最初是黄牛给我的启发。”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
了解上海时装周的人都知道,每逢作品发布,新天地太平湖秀场外除了潮人,最多的也许就是黄牛。由于观众基本由品牌自行邀请,对这场秀感兴趣的普通时尚爱好者很难进入观看。“有黄牛就说明有市场。”吕晓磊说,虽然时装周更多是面向行业人士和专业观众的,但普通消费者开始对原创设计师品牌有认知和需求自然是件好事,何不开放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
上海时尚周末试图打造独特的“浸入式”时尚体验 (蒋竹云摄)
在“上海时尚周末”现场,记者发现,除了想来了解原创设计的时尚达人外,这里更多的是“不明真相的观众”。相较于国内外新锐原创设计,“感觉很好玩”、“来看帅哥美女”、“很适合拍照”才是吸引他们买票前来的原因。
对此,吕晓磊早有预期:“第一次还是以造势为主,毕竟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相信大牌和明星,对设计师品牌还没有概念。”但培育消费者正是上海时装周的使命之一,吕晓磊表示,相信几次以后,品牌和消费者就会越来越明白,想要直面对方,“上海时尚周末”是个很好的选择。
设计不落地,再大的梦想也只是幻影
显然,仅仅开拓C端消费者是不够的,上游的生产环节也需要同步发展。道理很简单,一旦消费者需求旺了,生产数量和质量却跟不上,这场生意依然做不起来。
独立设计师王海震2005年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2010年在伦敦创立同名品牌,如今已在伦敦时装界占有一席之地。13年回国在上海时装周进行品牌首秀后,他已成为上海时装周的常客,并一直观察着中国市场。
他告诉记者,生产对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制造商将设计百分百落地、实现量产并按时交货,就算设计师能力再强,设计终将成为幻影,品牌也根本无法延续。然而此前,因为设计师品牌产量小、成本高、难度大,国内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制造商并不愿意与中国独立设计师合作,让很多设计师十分困扰。但随着消费升级和独立设计师的逐渐繁荣,这些大型制造商也开始主动关注中国独立设计师。在记者看来,这或许有点像天使投资。“两者的合作如何让双方都受益,具体的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双方的思维和习惯都太不一样,需要时间磨合。”王海震说。
面料、生产对于设计师打造品牌至关重要 (图/面料图书馆)
在开拓供应商、制造商方面,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也在努力。本季时装周就找到了一些小型面料供应商和生产制造商,如面料图书馆(Textile Library),在本季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上为设计师研发定制面料。吕晓磊介绍,上海时装周组委会正在搜集一些起货量低,更个性化,反应速度快的小型供应商和生产商,并与有需求的设计师对接。“这些工作我们常年都在做,并不局限于时装周这几天”。
Mode 上的买手究竟是谁?
无论是从时装周的起源,还是从目前四大国际时装周的现状来看,“销售”或者说“订货”,都是十分核心的功能。虽然上海时装周直到2015年4月,才真正拥有第一个配套商贸展会,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两年的时间里,除了Mode Shanghai,又催生了ONTIMESHOW、时堂、DADASHOW三个各有特色的展会。这一季,四大展会的总面积超过25000平米,参展品牌近1000个,其中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中国大陆之外的亚洲参展品牌超过250个,比上一季有明显增加。而最主要的Mode Shanghai一站式集中了36家Showroom,复展率达到70%,正获得越来越多品牌和showroom的认可,“亚洲最大订货季”的雏形已经呈现。
Mode Shanghai等四大展会已现“亚洲最大订货季”雏形
“可能是受天气影响,门口来摆pose拍照的人少了,Mode观众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吕晓磊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据官方统计,本季Mode Shanghai日均观众超过1500人次,专业访客占比从开展第一天的48.55%一直攀升到闭展当日的57.88%,其中43.31为渠道买家,14.57%为代理商。
这些专业访客,也就是来各showroom采购订货的人一般被称作“买手”。他们或许有着自己的买手店,或服务于时尚精品店,又或是服务于大型百货。
那么Mode 上的买手究竟是谁?又来自哪里?吕晓磊暂时也无法给出十分明确的答案。不过,吕晓磊同时表示,上海时装周很希望掌握中国的买手信息。“我们也在加强数据的收集甚至做一些实地探访,制作一份中国买手地图。”吕晓磊告诉记者。
根据现场观察,记者发现,这些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大多都是自己经营或和朋友联合经营买手店。但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是,根据组委会的注册系统数据显示,除了国内买手精品店外,订货季期间越来越多出现中国传统大型百货零售集团买手的身影,比如上海百联集团、贵阳星力集团、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新光集团等等。
当百货业开始积极组建买手团队,人们自然要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买手?这些人才从哪里来?
英国精品店Machine-A的女装买手Mia Poirier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买手的工作并不是全世界飞来飞去“购物游”,事实上,买手不仅需要充分了解他的客户,实时掌握潮流动向并敏锐地洞察他们的需求,更需要和大量数字打交道:从计算确定订单量与价格到分析销售数据以确定今后的采购策略。有时数据和感觉会出现分歧,是更相信嗅觉还是更相信数据?这很考验买手的能力。
Machine-A的女装买手Mia Poirier在Mode Shanghai
不少观点认为,严格来说,中国几乎没有专业买手。服装业商业顾问及专栏作家冷芸就在这次Mode Talks 行业聚谈中直言,国内目前专业买手非常少,且对买手的定义非常不清晰,几乎没有国际人才的储备。H&M中国区采购总监许琦诗也提到,国际上很多买手都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而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地方。
但吕晓磊认为,在实践中学习更重要。“来到Mode展会,买回去的衣服卖不掉,多试几次一定成长很快。”Mia Poirier也表示,自己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更多地是在工作中学习。
做最有活力的时装周
如果你持续关注上海时装周,就会发现,近几年来,它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每一季都有不止一个的新板块、新理念出现。第一次来到上海时装周的男装买手Jack Cassidy就彻底被这里活动的多样性所折服。
代表全球精品买手店行业顶尖水平的Selfridges百货公司男装买手Jack Cassidy
“相比其他亚洲城市的时装周,上海时装周是最丰富的。”Jack Cassidy来自代表全球精品买手店行业顶尖水平的Selfridges百货公司,他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聚集先锋设计师品牌的展示平台Labelhood,这里展示作品的方式令他惊艳,而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作品的完整性和成熟度。谈起具体感兴趣的品牌,Jack Cassidy拿出笔记,一一阐述起来——JunweiLin、Staff Only、Museum of Friendship、SHUSHU/TONG、XuZhi……Jack Cassidy表示今后会持续关注,。
无独有偶,The VESTOJ杂志主编Anja Aronowsky Cronberg也表示,Labelhood是上海时装周中最独特的版块。
“在巴黎,你只有一种方式证明你和你品牌的成功,那就是在官方日程中走秀。但Labelhood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设计师可以通过走秀、静态展示、表演、装置、甚至音乐等多样方式来表达时尚。”Anja 说,全世界都在说“体验”,她认为Labelhood带来的独特体验比单纯复制“巴黎模式”更令人兴奋。
此次移师衍庆里的先锋设计平台Labelhood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设计作品
谈到上海时装周的发展,Anja 认为,要追赶上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四大时装周可能很难,毕竟巴黎时装周100年前就有了。如今时代在变化,中国的市场情况也与欧美不同,上海时装周完全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巴黎时尚圈里很多老人,已经不愿意改变,而在上海,我看到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意味着更多活力。”Anja 说。这样的观点与吕晓磊不谋而合,吕晓磊曾在接受《华丽志》采访时表示,上海时装周无意于成为世界第五大时装周,而要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时装周。
活力体现在哪里?在本季Mode Talks“最具价值的时装周活力指数”论坛上,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邵峰谈到,平台是否有影响力和传播力、消费者是否认可;对城市是否具有贡献和带动作用;是否具有引领作用和全球视野;这些都是考察活力的维度。
Mode Shanghai的论坛板块 Mode Talks 行业聚谈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卞向阳认为,判断一个时装周是否具有活力,主要看时装周对流行影响力多大,是否符合消费需求,以及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他表示,上海时装周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发展本土原创设计师,这是上海时装周区别于全球其他时装周的独特之处。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着力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商品丰富度和品牌集聚度。时尚产业无疑潜力巨大。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敏曾在本季时装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时装周构筑起以作品展示发布、商贸交流对接、促进时尚消费为核心的时尚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着上海消费业态升级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引领了上海消费的增长,也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的打造开拓了新的领域。
有理由相信,“全球最有活力的时装周”不会只是一个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上海时装周会以其独特的姿态受到全世界瞩目。
文汇报记者 蒋竹云
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上海时装周组委会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