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讯(记者樊丽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着“劳动模范的摇篮”的美誉:办学57年来,先后培养了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130余位劳模。如何传承、发扬劳模精神和劳模文化,让时代劳模成为现今在校“90后”大学生的精神偶像?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二工大,劳模文化正在迅速融入“三大课堂”。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在“第一课堂”,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 《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 《工匠中国》等富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目前已吸引了近11000名学生修读。在“第二课堂”,学生们走出校园采访劳模、师从劳模、与劳模结对,零距离感受劳模的风采和魅力。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借助新媒体平台,主动宣传劳模事迹,将劳模精神融入网络文化空间“第三课堂”。
早在20多年前,包起帆等一批全国劳模就是广大青年学子的偶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今在二工大,每年开学,新生聆听的第一堂思政课就是由包起帆上的。去年,学校还打造了极具教育意义的“最后一课”,即让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向劳模拜师结对,在离开学校、踏上职场的关键节点汲取劳模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潜移默化的劳模精神和劳模文化,无形中成为育人的养料。二工大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余丹丹告诉记者,初入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史馆看到包起帆当时在大学里做的笔记。“原来劳模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在大学学习,还学得这么认真。”去年临毕业时,品学兼优的余丹丹在学校的推荐下,拜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劳模吴文巍为师。“当时我正好在企业实习,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快支持不下去了。吴老师带着我们进他的劳模工作室参观,在那里,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工作也非常忙碌,但个个朝气蓬勃。”在不少毕业生看来,在二工大求学的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走近劳模,受到劳模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感召。
将学校独有的劳模文化和办学传统变为宝贵的育人资源,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昨天在二工大揭牌成立。据悉,这一联盟将致力于促进全国劳模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并成为劳模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平台和实践育人平台。
记者从昨天在二工大召开的高校劳模文化育人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本市从2015年开始推进“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两年来,复旦、交大等14所高校与53位劳模结对,邀请劳模走进校园。
据悉,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更多学生成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本市还将加快形成“双教材”(思政课统编教材与劳模育人特色教材)、“双课程”(思政课必修课程与劳模文化育人辅助课程)、“双基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双师资”(思政教师与劳模讲师)、“双结对”(优秀学生拜师与劳模结对) 等良性互动的劳模文化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