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旧时人家悬挂一种楹联,乍看是刻字竹上,竹片骨节分明。近看,“竹片”竟以紫砂烧制,小块陶片用麻绳连缀,片与片衔接处呈竹节形态。
宜兴遍地紫砂,一对楹联,只道是寻常。直到有一天,宜兴籍陶艺匠人蒋国兴从记忆中抽捻出灵感,研发陶瓷壁挂工艺,把陶艺用于公共建筑室内装饰——去过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人必定记得大厅内20米高的陶瓷幕墙,那是蒋国兴主创的作品。
创新,14万块成品和6万块次品
1.1万平方米幕墙,14万块陶瓷挂片。浅黄、赭红、棕、灰,四种色泽的陶瓷挂片沿着墙面渲染铺陈,线条如水,波光粼粼。长椭圆形陶瓷挂片形态柔和,哑光釉面在视觉上是温润的。人们进入东方艺术中心大厅,所见第一景观就是陶瓷幕墙,它以其规模先声夺人,却又带着静默的气场。
在东方艺术中心之前,国内没有建筑采用如此大面积的陶艺装饰。东方艺术中心2002年开工建设,担任总设计师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对于建筑内饰的材质提出了很新奇的设想——要用“非常中国的”陶瓷。当时已在沪上涉足景观陶瓷艺术的蒋国兴毛遂自荐,成为项目的创意合作人选之一。
“陶瓷装饰墙面一般是用胶水粘贴,宜兴的紫砂楹联让我想到悬挂的办法。”蒋国兴带着设计方到他的工作室考察,对方没有给出承诺和合同。他先行投入研究,特意新建一座78米长的窑炉。
他对陶瓷壁挂中使用的低、中、高温基料和复合材料作细致比对,结合建筑陶瓷的成型方法,烧制符合工程强度的陶片。经过反复试验和检测,陶片的吸音性能、抗折强度、拉拔强度、抗冻性等指标都过关了。
“幕墙上陶片的颜色是渐变的,整体看好像音符在流动。”蒋国兴解释,相关专家希望通过陶片色彩变化实现音乐的视觉化,严格来说14万块陶片没有两块完全相同,陶片釉面的颜色、色调、明亮度、渐变效果、肌理效果等总有差异。这套陶瓷壁挂制作工艺获得了十多项国家专利,开拓了传统陶瓷工艺进入公共建筑空间的新路径。
蒋国兴得到东方艺术中心的合同已是一年半之后,“研发当然有风险,但如果不研发,我就没法知道自己能不能做这事儿。”蒋国兴说,东方艺术中心投用十几年,至今没有一块陶片出现质量问题。而他的创作基地内,还保留着生产过程中出现的6万块次品陶片。
14万块成品,6万块次品,陶瓷工艺从传统中创新的艰难大致如此。蒋国兴曾经撰文谈到,陶瓷工艺经历千年流变,虽然品类众多、流派万千,却是“初看千般巧,常窥万象同”,“向传统学习固然是我们的必经之路,然而从传统中走出来更具有积极意义”。
修旧,还原时间折叠的痕迹
1985年,20岁的蒋国兴被分配到宜兴一家老字号陶瓷企业工作,从堆缸工做起,在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的不同环节摸爬滚打,其后他来到上海,机缘巧合接触了沪上诸多老建筑修复工程。
2000年前后,马勒别墅修缮,蒋国兴研究别墅陶瓷件如何“修旧如旧”。马勒别墅建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风侵雨蚀几十年,里里外外多有受损剥落。
“琉璃陶瓷件常年遭受日晒雨淋,周而复始地热胀冷缩。它的釉层属于玻璃体,几乎没有透气孔,陶质胎有很多孔洞,碰上雨天就张开嘴喝水,冬天水凝成冰,胚胎一点点膨胀。两种材质热膨胀系数不一样,时间久了,釉表面出现了鱼子纹。修缮既要保留鱼子纹的时间感,又要改善表面的剥落情况。”要还原时间折叠的痕迹,蒋国兴必须破解釉的“配方”。
他四处寻访,在宜兴丁山镇找到一家早年间为西洋建筑生产陶瓷配件的老作坊,作坊老人留着一小包色料,蒋国兴据此倒推“配方”,经历数十次试制,配出合适的釉料,修复了琉璃陶瓷件。
修缮匠人常常要从故旧之中摸索“解码”时间的线索,在著名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和修缮工程中,蒋国兴再次求诸旧时技艺。音乐厅建筑的陶瓷墙面用了几十年,墙砖生出密密麻麻的孔洞和深深浅浅的颜色。墙面要修复,但孔洞和颜色不能抹去。
“有一天在一处寺庙看到香客进香,瞥见洒落在地的细腻香灰,我茅塞顿开,能不能用压制方法让香灰快速渗透到陶瓷砖体内,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蒋国兴采用古老技法,用香灰对半成品陶砖进行烘烤,制造出足以乱真的新砖。蒋国兴带人用照相机逐个拍下陶瓷墙面的砖块,外人眼里清一色的灰砖,被他按照颜色深浅分成七个色号,对照着烧制七种新砖。蒋国兴在创作基地为记者展示不同颜色的砖块,一不留神就会“看花眼”:“这是旧还是新的?”
创作,让时间检验时间
最近,静安寺一批僧人出门行脚,一路走往峨眉山,每天行路30公里。途中有一天在九华山调整休息。蒋国兴专门在这天赶去九华山,拜访静安寺住持慧明法师,听慧明法师讲静安寺的由来和历史。
受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托,蒋国兴为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站设计陶瓷壁画。按计划,壁画将在2019年安装制作,但他的创作提前两年就开始了,“我要知道这座寺庙的由来,知道静安寺所在地区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构思壁画的内容。”
蒋国兴说,他一直很慢。
上海中心大厦也有蒋国兴的手笔。一楼大堂的弧形墙用陶瓷绘制着悠然游走的鱼群,它是蒋国兴、郭爱和、阴佳联袂主创的陶艺装置《鱼乐图》,由国内18位国家级工艺大师共同制作,汇集了国内各大窑口的材质、釉色及技艺特色。
安装时,蒋国兴天天和工人在一起。他观察施工进度,一再嘱咐工人们“慢一点”。“公共空间的陶艺作品,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安装时候不能偷工减料,一定要让工人安下心来,仔仔细细完成。在中国第一高楼的作品,今后也是一处景致,代表上海形象,更加马虎不得。”蒋国兴说,原定半个月的安装期最终延长到两个月,安装预算也比预期翻了几番。
这个时代车马邮件都快,但是蒋国兴喜欢慢一点,“我的陶艺很慢,慢工出细活,投入时间,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