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现在常常说:我发明因特网的时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我在写网址的时候,多写了三个W,每次打印网址的时候都要多加3个字母,累计起来,要砍掉很多多余的树。
●在大学里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并不是找工作的能力,而是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
●国内研究生在写文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看参考文献。但他们常常忽视了一点,参考文献上的文章不一定正确。即便科研领域最好的杂志《自然》、《科学》中,也有很多文章是错的。
创新和创业现在成了大学校园里,乃至全社会的热词。从我自己做科研和创业的经历来看,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业这是大学可以承担的任务,但是,这“双创”需要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人才。
大学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很多人了解牛津大学是从牛津辞典开始的,牛津辞典确实为牛津大学创造了很多收益,大学很多钱都来自牛津出版社。牛津大学现在有1万名本科生,5千名研究生,但从学校培养学生来说,每招一个学生就要“亏损”三千英镑,所以,人才培养并不挣钱,但却是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牛津大学出了好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很多政治家,甚至产出的总理数量还比诺贝尔奖得主多一个。
牛津大学也出了很多名人,近年来最有名的人之一是发明了因特网的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TimBerners-Lee),现在他回到了牛津大学计算机系担任教授,他的发明为世界带来了重要的信息革命。但是他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无偿地把这个技术让全世界使用。蒂姆·伯纳斯·李现在常说:“我发明因特网的时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写网址时,多写了三个w。这导致每次打印网址的时候都要多加3个字母,累计起来,要砍掉很多树。”
牛津大学有800多年历史,工程系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排名第一的工程系,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斯坦福大学,现在大约有一百个教授,但是学科的分类并不像国内那么细。牛津大学的医学院是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医学院的科研总收入相当于帝国理工全校的科研收入,而理工学院则相当于其他地方的整个大学的科研收入。学校的环境对学者来说,要踏实做事还是比较好的。
理论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我自己从事化学工程研究,但是并非传统化工,主要是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再生医学技术,和水处理。
现在创新创业总是在一起谈,但是“双创”需要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技能,完全不一样的人才。
我常常问学生,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牛津的学生常常回答“想找一个好的工作”。有时候也有人回答,是因为感兴趣才读研究生。如果是前者,即便学生能力很强,也很少能够在所谓的“双创”方面做出成绩,更不用说那些并非自己感兴趣,而是家长逼着来读研究生的学生了,那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怎么可能做出成绩?
冷静思考,在大学里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并非找工作的能力,而是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我发现,国内研究生在写文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看参考文献。但他们常常忽视了一点,参考文献上的文章不一定正确。即便科研领域最好的杂志《自然》、《科学》,也有很多文章是错的。这意味着,并非我们跟着最权威的科学杂志做研究就是正确的方向,也可能是在跟着错误跑。
另一点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是,国内总是喜欢做团队工作,一定要一个大教授,几个小教授,几个小讲师,几个助教,一个大团队去做事。大教授定方向,其他人就像做工程一样,打歼灭战。
这样的方式作为技术攻关非常有效,但是对自然科学研究来说,这并非是好的方式。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如果年轻人老跟着大教授走,那就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大教授,所以一定要有独立的思维。
打破专业的界限才可能创新
有多少科研工作者在现在的工作中,常常用自己大学学习的东西?我现在从事的研究又有多少与我大学学习的内容有关联呢? 很少。学生的硕士、博士完成以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 非常少。
所以我们的年轻人一定要打破本专业的概念,不能老是认为这是我的本专业,那不是我的本专业,打开这个边界,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需要培养的就是独立能力,然后才是表达能力等。其他能力都可以慢慢积累,只有独立能力是最重要的,当年轻人在做研究时不再跟着大教授乱跑,那就有了创新的前提。
这方面,我自己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我研究污水处理时,主要用膜分离技术,当时膜污染是一个大问题。我提出,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引入气泡,因为气体比液体跑得快,并且气泡因为有浮力,可以把污染物带走。当我1991年提出这个建议时,很多人都觉得很疯狂。因为当时为了解决膜污染,大家都是想方设法要把气泡去除,而我居然提出引入气泡。但是我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符合逻辑的,后来我做了很多研究,完成了这个课题。我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就是因为这一研究成果。此后,整个相关领域都发展起来了,我的研究可说为工业界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当时的我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因为当时的大学对知识产权包括产业转化关注还很少,我只是认为,我们科学研究能够真的用于工业上,就感到很满足了。
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我开始慢慢学习,如何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知识产权,并且在实际生产中用上。从1998年开始,我做的研究基本都与再生医生技术相关了,一是组织工程,在体外怎么工业化的生产人体配件,比如人造皮肤、心脏搭桥的人工血管、人工骨胳等。还有就是干细胞疗法,比如如何用干细胞治疗老年痴呆等。为了转到这个领域,我们大约做了5年的研究,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实验室培养人脑的基本单元。这种所谓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就是我感兴趣的,就去做,很少会考虑能否赚钱这样的概念,因为这些研究离应用还远着呢。
技术创业需要跨学科的创新精神
我的创业经验也很简单,就是来源于跨专业。我的课题研究需要培养细胞。生物学培养细胞就是在培养皿里培养。但是我不是生物学的,不了解如何将细胞培养得更好,只是认为,培养的细胞如果和人体内的细胞不一样,怎么能做实验?于是我想办法模拟人体内细胞的生长情况,实现了生物反应器模拟人体细胞生长。做完后,很多人想要。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公司,开始创业了。
我研究人工软骨时,为了解决让软骨更好地移植,我们做了微型反应器,从2001年开始,发表了很多文章。2009年成立了成果转化的公司。虽然因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当时要拿到风投特别难。最终,我们仍然获得了一家香港公司一百万英镑的投资。
我们将这一成果用于新药研发。因为新药研发在药效和毒性检测方面往往是先做动物试验,然后再人体临床实验,但是每九个新药临床实验会失败8个,我们就塑造人体的组织器官模型来替代人体做药物实验。
说实话,目前,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社会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了,想挣快钱很难,因此会有一些企业家宁愿拿出一部分钱来做高风险的天使投资。也许投10个项目,9个失败,但是有一个成功了,就可以把钱赚回来。现在的中国,挣快钱的机会特别多,所以愿意做天使投资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多,政府承担了很多的工作。
还记得我们当时融资时,写了融资计划书,在伦敦游说了20多场,但是,总是被要求增加数据,每一个数据都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做实验。后来我们发现,那些投资人并不想给钱,只是想牵制我们。这段经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新的“课程”。
科研里面每一段功能都不一样,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做研究,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兴趣。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那是很难做好的。而且不论学者还是学生,如果把科学研究作为业余爱好,都很难成功。
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统计数据显示,100个高科技公司,3年以后,90个关闭了,5家持平,3家能够赚点小钱,还有一两家能够赚大钱,也就是说只有1%到2%的可能性成为赚大钱的公司。比尔·盖茨、马云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是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出现的奇才。
所以创新研究的关键是兴趣和坚持。你一定要知道真正的需求和怎么解决问题。创业,则一定要有商业的头脑,而且,一定要有一个团队。高科技公司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第一,要有真正的核心技术,非常先进独到的技术,这是核心竞争。我们总在说原创,原创是什么?原创并非一天两天就能产生的,每一个公司都是七八年累积出来的,没有知识产权,没有原创,没有持之以恒的研究,很难走远。
(作者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此文为他在复旦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