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时进
当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我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或者手机屏幕,就可以使用淘宝购物、携程订票、饿了么叫外卖等,还可以通过微信,与远隔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进行视频或语音交谈。
除此之外,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大规模在线协作等技术的进步,构建了网络化科学发现新模式,不但加快了科学探索的速度,也提供了相应条件和机会,让普通公众通过在线方式大规模参与科研协作成为现实。
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早在2002年就发起了“电子鸟”计划,鼓励业余观鸟者通过网站提交他们所看到的鸟类的各种信息:鸟的种类、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把这些观鸟信息整合在一起以后,“电子鸟”科研项目可以据此建立关于全球鸟类的信息库。
“电子鸟”计划把业余观鸟者和专业鸟类学家之间协作的规模和深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项 目 的参与者上传了超过3000万条观鸟信息,约2500名观鸟者的网站使用频率很高,至少上传了50条观鸟信息,而定期访问网站的人数达到数万。
“电子鸟”计划的优势之一,是鸟类学家可以通过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出某种鸟类在不同地区分布密度的示意图。随着该计划收集到的数据越来越多,这种图谱将越来越有助于追踪气候变化、附近人口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对鸟类活动的影响。
与此类似的、通过在线协作方式吸引普通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项目层出不穷:英国研究机构2007年7月在网上开展的“星系动物园”计划,吸引了众多天文爱好者,共同参与对百万星系进行分类。自该计划发起以来,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00万热心网民投入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使星系分类工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志愿者只需登陆网站进行注册,并接受一些简单培训,就可以逐个识别照片中的星系。每个星系照片将由多人反复识别,以减少差错。如果志愿者对某一星系的识别结果不同,天文学家将做出最后判断。
根据星系动物园志愿者工作成果著成的科学论文已经有多篇,也涌现出普通公众观察星系获得的重大发现。例如2008年8月,一名荷兰天文爱好者、小学教师汉尼·范·阿克尔在充当“星系动物园”工程的志愿者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气态天体,这个天体中间有一个洞,可能是一种新型天体。越来越多人包括天文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个天体是什么星体,最后人们将它命名为“汉尼的天体”。
网络拓展了普通公众大规模参与科学研究的渠道,搭建起科学与公众之间更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重塑科学发现的模式。
那么,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先进经验,吸引我国更多公众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有效地参与科学事业呢? 笔者认为有三大举措:
一是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的科研机构,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便于普通公众能够方便获取、理解和使用的开放型数据库。通过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不涉密的科研项目数据库,吸引社会普通公众来了解科研项 目,进而通过在线方式参与研究。
二是科研工作者根据自己所擅长的科研领域,对数据能够转化为信息和知识的容易程度以及社会普通公众能在线参与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设计出便于引发普通公众兴趣,同时便于在线参与的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地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三是各级科协可以将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与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协调科研工作者面向科学爱好者进行定向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数据库使用和在线协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更多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社会公众有效地参与到科研领域中来。
网络化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普通公众更有效地参与科学事业创造了条件。科学,将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事业。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