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港在治理河道方面另辟蹊径,使用食藻虫来引导水生态的自我修复。本报首席记者顾一琼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老鼠过河不湿脚”。这曾是徐汇区域内三友河的最真实写照。
这条全长不足一公里、河道宽20多米的小河,一度极不受待见———岸边违搭多、河道内直排管多、部分河道每半年就会被垃圾填满……尽管离三友河最近的居民楼也要在200米开外,但小河仍然因臭气熏天而屡遭投诉。
昨天,徐汇区建交委分管水务的副书记徐槟作为区“一级河长”开始了日常的巡河工作。每次巡河,三友河都是这位河长的必选项。去年9月以来,三友河作为徐汇首批纳入治理的黑臭河道,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更新”。如今,小河面貌一新,已达四类水质,水体自净能力正逐步恢复。
“三友河的综合治理是个范本,但经验无法直接照搬。”这位河长心里的最佳模式是:每一条河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治理脚本。事实也确是如此:目前,徐汇区范围内八条黑臭河段中,已启动治理的河段用上了不同的治理技术,成效显著;那些准备启动的,也在探寻着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水清了、岸绿了、生态丰富了、每条河道有了不同表情,老百姓说:“投入河道治理的钱看得见了。”
河道源头的生态池和小蓝箱
三友河源头,河道两侧正抓紧拆去原有的工棚。河道内,依次从高到低地排着三个外人看来挺怪的人工池。徐槟介绍说,这三个叫做生态池,分别是沉淀池、砂砾吸附池以及水生植物过滤池,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净化水质。
经过初步过滤的河水,流入河道,河道中央还“蹲”着一个神秘的蓝色小箱子———曝气装置,其原理是通过向河水内曝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为之后的生态治理提供基本条件。
三友河中每隔数米,就安设了这样一个小蓝箱。从河面上看,能看到从水里不断冒起汩汩小水泡,煞是好看。
除了小蓝箱,河面也间隔着安设了生态浮床,上面种有花草,以及部分水生植物。美观以外,水生植物也将充分分解水中的氨、氮、磷,增加水中含氧量。
目力所及,其实只是三友河治理的一部分。
徐槟说,水里的问题,原因往往在岸上。生态治理前,三友河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在铺垫工作上———整治岸上违建,处理直排管,截污纳管改造以及地下淤泥疏浚等等。
当年“老鼠过河不湿脚”的臭河浜,如今已然成社区内的“小清新”。
治河还要比拼“颜值”和功能
与三友河一样,全长1.7公里的春申港也一度以黑臭闻名。去年,春申港被列入首批治理河道名单。
岸上的治理程序大同小异,但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春申港启用了“黑炫生物技术”。
首先,以微生物消毒、活化底泥;水中的曝氧装置被设计成小型喷泉的样子;河道两侧水面之下暗排了固化水生植物的桶状底泥;特别的是,春申港还启用了食藻虫,来引导水生态的自我修复。
据介绍,食藻虫将吞食、分解水面上的藻类、有机物和悬浮物,而后自身被鱼虾吞食,修复完善水中的生态链。负责驯化、提纯、复壮食藻虫的上海太和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生态治理初期,春申港的水面上平均每平方米投放了数百只食藻虫,几个月下来,水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部分水质指标已达四类水质。
不止比拼黑炫生物科技。启动治理的河道还纷纷拼起了“颜值”和功能。
紧挨着梅陇五村的北潮港,水中除了有成排的曝氧、生态浮床外,河道两侧绿化、灯光等也进行了重整,并将原本2.7公里的防汛道改造成健身步道。
夕阳下,原先“掩鼻而过”的居民们纷纷来此漫步、驻足。
刷App随时掌握水质数据
徐汇区处于淀北水利分片下游,受上游来水影响大,且根据水资源调度规则,骨干河道以排水为主。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徐汇区治水方案应有自己的特点。
徐槟介绍说,徐汇区内黑臭水体成因可概括为三点:沿河脏乱、污水直排;二是管网混接、泵站溢流;三是自净不足、自污有余。部分泵站混接雨水入河是主要污染,污水处理厂尾水也影响局部水质。
目前,徐汇区列入全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名录的河道有八条,共16.07公里,除已完成治理的春申港、三友河外,年底前,还将全面消除剩余的蒲汇塘、东上澳塘、梅陇港、龙华港-漕河泾港、塘湾河、西新港等六条河道黑臭。
徐槟思考说: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河道排水口、截流干管、市政管网、小区收集管,直至阳台排水管,再到污水处理厂,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受纳水体污染黑臭。因此,必须客观分析成因,因河制宜、科学施策,运用多种治理手段与治理技术,打好“组合拳”。
据透露,今年徐汇区将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搭建覆盖全区42条河道的水质在线监测站网,通过手机App随时掌握河道水质动态变化,每周召开水环境质量分析会,对各项水质数据及时掌握、及时分析、及时预警。此外,徐汇区也和排水公司积极配合试点泵站水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