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状态稳定”的微信在今年初迎来了一次重大变化。昨天零时起,酝酿了整整一年的微信“小程序”终于揭开面纱,好奇的用户纷纷询问“入口在哪里”“怎么开启”,而企业则拼命争抢全新的流量入口,寻找新的商机。
有“洁癖”的微信推出“小程序”的背后,似乎透露出新的信号——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会是怎样一种形态? 普通人会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访问网络服务?微信正在探索的“所见即所得”,似乎与谷歌的探索方向不谋而合。
能砍掉的都砍掉了
十年之前的2007年1月9日,苹果跨时代的产品iPhone问世。十年之后的同一天,“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朋友圈连发6张向苹果致敬的照片,默默宣布启动微信“小程序”。他的期望很大。
微信立刻被小程序刷屏,虽然小程序不能转发到朋友圈,但却在各聊天群吸引用户点击启动。在前不久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完整定义了小程序的特性:它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触手可及,用完即走。微信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发者全都是公开申请,也没有行业的限制,而在普适性方面,未来每个用户都能用到。
从记者的体验来看,首批小程序的界面设计得非常简洁,比如滴滴出行简化到了最原始的“您在哪儿上车”“您要去哪儿”两个对话框,连地图都被省略了。蜻蜓FM负责小程序开发的产品总负责人彭圣才告诉记者,小程序的基准是把内存大小做到1M左右,这就要求一切至简,能砍掉的全部砍掉,只保留最核心的功能模块。
小程序能否代替App
《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数为7.68亿,较2015年同期增长35%,50%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90分钟。由于几乎没有“门槛”,“小程序”上线之后就可能迎来亿级流量。业内甚至有人抛出“App已死,H5翻身”的论调。
一直以来,手机App就因为尴尬的“过渡者”身份,被预测会最终消失,微信的小程序会是那个推动者吗? 互联网资深分析师洪波认为,“小程序”一时半刻还难以替代App。从使用习惯看,巨头企业的App从引流到支付都已形成闭环,系统较为完善,而“小程序”只是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轻应用,在很多功能体验方面肯定比不上App,这种使用习惯的迁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从竞争角度看,其它互联网企业也绝不会希望受到微信的掣肘,比如阿里系。
洪波认为,“小程序”可能会在一些领域蓬勃发展,比如在电影票购买、点餐、音乐等细分的高频低深度领域,可能会助推一批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此外,在智能家居、健康、教育等一些尚未发力的领域,可能也会带来不错的机会。
意在“移动虚拟化”
微信很少会把一种产品形态预先透露给市场,“小程序”显然是一个例外。从2016年1月9日立项开始,张小龙已经至少两次为其站台,足见这个功能在微信内部的重要性。
透过“小程序”,微信到底想要描绘怎样的未来?张小龙构设了一些场景:智能手机之后,可能一种类似于眼镜的设备会成为主流设备,整台PC(个人电脑)会藏在眼镜里,把屏幕投在视网膜上,你看到任何实物,它背后的应用程序都会浮现出来,并且可以用眼睛去控制运行。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是“唾手可得”——张小龙曾反复阐述过这个观点,这也许可以被看作是腾讯在社交领域的未来前进方向——移动虚拟化。“未来十年,一定有一个载体会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你看到什么,就可以得到它背后的东西,比起我们现在用手触摸和感受,这是更高级的方式。”张小龙这样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