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唐闻佳
同样是一个周六,长宁区绿一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学做手部按摩操;而城市另一头的思南公馆,思南健康学堂吸引着众多职场白领前来聆听青年医生的公益健康演说《“肠”治久安》……在上海,强调全人群参与的健康自我管理正成为一种新流行。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即将在上海召开。“健康促进”,是1986年全球首个健康促进工作纲领性文件 《渥太华宪章》提出的新理念,即支持并赋权个人自我管理健康的过程。简言之,“我的健康我做主”,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如何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协调各方,共同为人群提供促进健康的环境、知识等支持,尤为重要。今年正值《渥太华宪章》发布30周年,作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健康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多年来的创新举措与探索实践,正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健康城市进行时的样本。
一把控盐勺,吹响抗病集结号
慢性病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居民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
因为“现代城市病”,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困扰着居民的健康。许多人并不知道健康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能超过6克。
怎么办? 从2008年起,上海做出一项颇为创新的健康传播模式:向全民免费发放健康大礼包。这年,上海800多万户常住居民首次收到一份来自政府的健康礼物:1把2克的控盐勺。由此,上海居民开始学会烧菜时用一把小勺子“精确控制”自家餐桌的盐摄入量、油摄入量。2008年后的每年,上海以政府主导、专项财政保障的方式持续推进健康礼包发放,控油瓶、腰围尺、保健梳、穴位按摩器等实用保健工具和健康读本送入千家万户。
小小一把控盐勺,改变了市民的厨房习惯,也吹响全城抗病集结号。以控盐为例,上海市民的盐摄入量由发放前的7.13克/日/人下降至6.38克/日/人。上海家庭每人日均食用油的消耗量从2010年的36.9克下降为2013年的33.8克。上海市民中饮酒比例从2010年的27.6%下降为2013年的25.3%。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上海健康支持性工具的发放项目,把抽象的健康知识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物,人们在指导下逐步改变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就变得实实在在,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有专家认为,上海的做法在全国开了先例,经验宝贵。
健康自管小组,“健康我做主”
几乎同时,上海的社区里也在孕育一项新举措: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我们的目标是活到100岁!”成立于2003年的长宁区绿一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现在有53名正式成员,平均年龄65岁,年纪最大的是92岁。
这个小组80%的成员有慢性病,但是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听医生讲健康知识,下课后自发学习讨论;控盐控油,适量运动;举行跳舞、健康竞赛,并成立志愿小组帮助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2015年底,上海像这样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有2.6万个、42万人参与,覆盖全市居村委。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唐琼称,2007年起,上海启动“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控制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2009年起更名为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并列入《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 (2009年-2011年)》,逐步形成了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群防群控工作模式。
大量上海社区的对照试验显示,无论是慢性病患者还是健康人,通过参加健康自管小组,在健康管理技能掌握、疾病症状、行为管理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变化。
世卫组织官方网站对上海的健康自管小组项目作为成功案例做了专题报道。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晓文研究员说,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社会意义不仅仅在“管健康”,它也提供了一种动员全民、推进社区管理和自治的创新手段。作为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健康管理模式,这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健康融入万策”,孕育健康快乐城市人
上海的健康促进不只是针对“有闲”的社区退休人群。2010年起,由胡锦华、杨秉辉等沪上著名医学和健康教育专家组成上海市健康教育名医专家演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传播健康知识。2015年8月13日,思南健康学堂第一次上课,瑞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生乐飞正在给大家讲述《“肠”治久安,肠癌究竟如何预防》的公益科普讲课。
上海还启动写字楼“健康食堂”打造计划,依托健康烹饪技能培训、制定控油、控烟制度、提供搭配合理的餐饮(含水果、酸奶、粗粮)、通过食物红黄绿分类引导就餐者选择合适的餐饮等措施,提倡健康生活。
据悉,目前上海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已涵盖40多个委办局,纵深到16个区,政府强势推进、部门紧密合作、社会广泛参与,“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正在上海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