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爱芬环保的志愿者对捡拾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本报资料照片
环保志愿者们在黄浦江滩涂捡拾垃圾图CFP
本报记者 沈竹士
上海是一座多彩的城市———这里有长长的海岸线,也有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上海是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大数据”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在环保公益达人眼里,这座特大型城市无疑是推广环保理念、实践环保行动的一方沃土。
道融:在青浦实验“湿地农业”
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与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推进水环境优化。前者还用五年时间做了一个实验:怎样用“湿地农业”修复水环境,优化平原河网地区的水质?
实验的场所是青浦区金泽镇一家占地130多亩的农场。这里三面环水、独立成岛,农场周边的湖泊属于太湖一级水功能区。所谓“湿地农业”,粗略来说,是指在一般农作物种植区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种水稻等湿地水生作物,目的是使环境中的水在此滞留,让湿地像过滤器一样,截留污染物质,控制水中的总氮和总磷。
农场在设计阶段,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思路,调整了原有的水系和灌溉沟渠,用于水肥截留和氮磷等物质的再利用,恢复土壤有机质;并结合低洼地带,构造人工湿地修复区,用于水质修复和水生作物种植区。最终效果是明显的———这里的出水水质比周边高出一个等级。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源。道融希望通过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面向农村研究、推广结合传统农耕和自然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规范和认证体系。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项目的长效机制。
在青浦的农场,道融每年会选择一定面积的土地进行选择性抛荒,抛荒时间保持在两年以上。通过抛荒和地貌改造,以便给动物特别是两栖两爬类动物提供庇护所;农场还通过鸭粪模拟类五类的水质,探索“湿地农业”模式对污染物的承载量和修复量;通过研究和试验水肥截留,减少有机质的流失,探索污染源向营养源转变的实践。
中心负责人沈黎平介绍,通过生态系统的健康修复结合物理防治的方法,可以做到控制部分病虫害,以及保持农作物产量的稳定。未来,道融的愿望是输出“湿地农业”的标准,使农田、湿地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的模式能够在太湖流域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复制推广。
青悦:最极客范的环保人
你以为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办公室是啥样的?
和上海青悦负责人刘春蕾见面,记者一眼就被他小桌上绿色的PCB电路板和红红蓝蓝的电线束吸引住了。他们正在用众筹购置的空气污染物感应模块制作一个空气监测物联网节点。酷酷的极客范有没有?
看看他们的简历吧。刘春蕾曾先后 就职于金蝶软件、华为和朗讯。负责软件架构的闵瑞麒曾供职于南昌智科、翼多医疗。这里还有多位兼职的软件、硬件工程师。这间办公室就是一个工科男的实验小组。
作为一家环保公益组织,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帮助公众获得环境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推动政府部门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近年,上海青悦先后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饮用水、空气质量、危险化学品、水源地等信息公开状况调研及推动工作;今年又连续发布了 《省级环保局网上申请信息公开渠道有效性调研》 《全国饮用水源地信息公开状况调研》 《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公开状况调研》 《全国省级环保厅排污许可证信息公开状况调研》多份报告。
上海青悦所取得的环境数据均提供开放接口。其开放环境数据中心先后为超过600家环保组织及科研组织等提供了环境数据服务。青悦开发的“危险地图”App为公众提供身边环境查询服务,目前下载安装量已超过10万。
仁渡:翻开海洋垃圾的“光谱”
大海里最多的垃圾是什么?塑料。确切地说,是直径小于2.5厘米的塑料碎片。
这个结果是根据今年中国12个科研监测点在14场国际海滩清洁活动(简称ICC)中记录的数据所得出的。塑料碎片在大类垃圾样本数量中占比50.4%。而这场守护海岸线的公益行动,是由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最先发起的。
仁渡海洋是一家致力于推动海洋垃圾议题应对的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政府机构支持下,在海洋保护协会(OC) 指导下,引进国际海滩清洁活动(ICC)。2009年,仁渡海洋获得海洋保护协会(TOC)授权,是国际海滩清洁活动中国大陆地区总协调员。
仁渡海洋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净滩等志愿者活动,倡导海洋环境保护,减少入海垃圾。多年以来,仁渡海洋组织与多家企业公益联手开展净滩主题活动,并与英特尔、强生、福特的大型跨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仁渡海洋还在浦东福山外国语小学、进才中学开展了海洋环境专项教育培训课程。
2014年11月,仁渡海洋发起“守护海岸线———中国海岸线垃圾清理与监测”项目,输出海洋垃圾监测的标准体系与模式,在全国众多伙伴机构的合作下不断推进,2015年、2016年连续在全国12个滨海城市开展对海洋垃圾的定点科研监测,并形成监测报告。仁渡还邀请到了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监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担任科学顾问。
根据2015年的报告,各地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记录到的垃圾样本中,数量排名前十的垃圾种类依次为:泡沫塑料、烟蒂、食品包装、瓶盖、卫生纸、饮料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玻璃碎片、其他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塑料购物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于2.5厘米的垃圾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些垃圾大多为塑料碎片。微塑料垃圾不仅难以清理,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会大量吸附海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DDT、PCBs),而后被微生物和滤食性生物吞食而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今年,仁渡海洋还启动了海洋垃圾法律体系的研究项目,按计划搜索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有关海洋垃圾法律条文,计划制作一部关于海洋垃圾法律的汇编。
爱芬:推广垃圾分类的标准套路
都说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很难。可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创下了一个纪录:以垃圾填埋、焚烧减量计算,爱芬介入的社区垃圾减量率在30%-70%之间,且公益组织撤出后,社区仍能长期可持续地保持分类成果。
爱芬环保致力于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的进程,其核心工作是为社区提供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以及培训、咨询和顾问服务。近5年来,爱芬进入上海224个社区推动垃圾分类,覆盖超过10万户家庭,承接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以及普陀区、闵行区相关街道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负责人宋慧认为,推动垃圾分类需要广泛发动,为普通居民群体注入驱动力。而基层居委会苦于人力、精力不足,难以全力投入。作为在这一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恰好能够及时补位。
爱芬的第一招是提供了一套“三期十步法”的社区垃圾分类推进流程,从前期调研、设施改造、推广分类等各个环节详述了在社区中如何一步步推动垃圾分类,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路径思考。
第二招是动员社区。爱芬环保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使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以及专业的“公众参与会议技术”,使用“开放空间”、“社区茶馆”、“团队共创”等方法来激励志愿者和居民的热情、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普陀区绿洲公寓,爱芬环保就采取了开放空间讨论的方法进行动员。参与者主要是绿洲公寓的居民,也有真如镇各职能部门代表、复旦大学研究社区活动的博士生团队、其他街道主管垃圾分类的人员、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参与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写在纸上,一一排列。志愿者随即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一共分成8大类问题,形成8个讨论小组。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如何宣传”和“如何从自身做起”两大问题,每个小组里都有8-10名成员。
除了“开放空间”之外,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在万航公寓的导入期,爱芬环保组织了一场“万航公寓社区茶馆”垃圾分类讨论会。这次会议并不是单方面的宣传和“一言堂”,而是请来参会的30多位居民一起来讨论如何在公寓里实现垃圾分类,“把社区的问题抛给居民,请他们为自己的社区出谋划策”。后来,爱芬采纳了居民的很多建议,比如在厢房前设置感应喇叭等。
爱芬的第三招是调动社区的内部力量。为什么爱芬撤出后,社区垃圾分类依旧能够持续运转? 因为公益组织激活了社区自治的驱动力量。爱芬邀请热心志愿者加入分类推广讲师团,充分依靠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团队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当居民们在自治组织中形成了“熟人关系”,无形之中很多事情协调起来就更方便了。宋慧说,爱芬非常重视和依赖小区志愿者团队的力量,这样即便外部专业组织撤离,居委会不用投入太多精力,这些小组就可以自己承担起维持垃圾分类成果的责任。
最初,爱芬在静安区扬波大厦尝试开展垃圾分类推广,此后成功推广垃圾分类的社区逐年增长。2014年爱芬成功参与45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推广,2015年覆盖社区的数字跃升到91个。爱芬还为政府机关、大型外资企业、学校、工业园区等提供垃圾分类的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如持续为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3-4年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为近千名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环保课程。此外,爱芬还作为上海专业环保公益组织的代表,参与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的前期调研、意见征集、议案修订、听证会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