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刚完成的装饰铁画以徽派建筑为灵感,储金霞在和徒弟探讨修改细节。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内,学生正在使用改良的加热设备制作大型铁画。
▲在储金霞眼里,铁画是有生命力的。
▲工作室里陈列着近年来制作的铁画精品。
▲用于铁画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极为简单。
▲铁丝经高温锻打化为柔美细腻的笔触。
▲每个部件锤打的力度与角度都不一样。
▲空闲时做的精细小物件已装满几抽屉。
▲手上布满老茧和水泡。
■摄影撰文 袁婧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春秋时期就有铁匠在此从事铁艺锻造。而清康熙年间一名铁匠偶然的奇思妙想,更是创造了亘古一绝的艺术奇葩———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由康熙年间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铁画如今的传人叫储金霞。在位于芜湖鸠江区创意园内的铁画工作室里,这位身形瘦削的老太太正系着粗布围裙、带着袖套、拿着铁锤进行创作。有节律的敲打声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铁画世界……
曲折传承
储金霞说,如果不是父亲,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触铁画。芜湖铁画的创始人本姓汤,传到他们储家手里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而收下她这个女弟子更是偶然。
康熙年间,芜湖铁匠汤鹏受好友新安画派画家萧云从启发,将国画的技法与意境融合到锻造之中,创作了大批含有山水、人物、花卉、虫鱼等多种艺术形象的铁画,名噪一时。
早年,汤鹏给传人立下规矩———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到了光绪年间,一位出家的汤姓后人打破“技不外传”的祖训,将家传绝技传授给数位外姓铁工,其中最出名的是沈国华。19岁那年,储金霞的父亲储炎庆到沈家铺子帮工,偷偷找机会观察师傅的运锤、结火方法,久而久之竟然偷师学到了锻造铁画的技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挖掘保护一批传统文化遗产,储炎庆成了芜湖铁画的唯一传人,担负起培养传人、复兴铁画的重任。储炎庆没有儿子,便把才16岁的大女儿储金霞收作关门弟子。
刚学做铁画的时候,面对火星四溅的操作台,储金霞也有过动摇退缩。“每天就像铁匠一样,挥锤锻打样样要做。”她说自己当时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如今年届古稀的储金霞创作铁画已逾半个世纪,手上布满老茧、水泡、起皮,看着就让人心疼,可她却不以为然。
揉铁为画
芜湖铁画是用含碳量较低的优质铁材为主要原料,经红炉冶炼后,靠纯手工锻打而成,其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画。
以锤为笔、以铁为墨表现中国画里的疏细线条、粗犷布势,不仅需要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体力和耐力,还要求制作者准确把握材料特性,熟练掌握锻打技巧。一块顽铁经冶锻、淬火、剪形、叠形、焊接等工艺,逐渐被赋予艺术生命,其过程既繁琐又精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不同形式的作品锤法不同,锤起锤落之间,轻重尺度的拿捏全在师傅的一双手里。
储金霞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创新了淬火、叠锻等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每天跟钢铁打交道,她的用心可以精细到每一片树叶的纹理,常常为一个微小点的锻打方式而反复琢磨。在她的手里,冰冷坚硬的铁块经熔化、锻打、钻锉等工序,化为柔美细腻的笔触,梅兰竹菊立体丰满,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花鸟鱼虫姿态万千,令人啧啧称奇。
工作室里,除了“打铁”的原料和工具,笔墨纸砚也是少不了的创作工具。每次制作铁画前,储金霞都会用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勾勒出大致图案,然后再将平面的画稿理出层次,构思锻造细节。“铁为肌骨画为魂,做铁画的人要把这几个字摆在心里。如果不以画为魂,作品就没有感染力,更没有生命力。”储金霞说。
合力保护
芜湖铁画穿越时空三百多年,几度风雨几度辉煌,但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如今它与其他很多“非遗”技艺一样,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工艺美术厂负债破产,老艺人流散严重,小作坊乱象环生,纯正的铁画技艺濒临失传……
据不完全统计,芜湖从事铁画制作的手艺人已不足百人。虽然储金霞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也算遍布全国,但其中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了放弃。
这一现象引起了芜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一系列保护措施应运而生,如建立“中国铁画艺术陈列馆”,成立“铁画艺术研究会”,开展抢救、收购、整理各个时期精品的工作,改善、提高铁画老艺人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等。今年年初,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召开《芜湖铁画保护条例》立法起草工作小组会议,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
近年来,芜湖市一些大专院校也陆续开设了铁画制作专业,并设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令储金霞欣慰的是,不少年轻学子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尝试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与设计思路为芜湖铁画开拓一条新的可持续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