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篮球的英雄到特权阶层代表,易建联用亲身经历证明,完成如此跨度的转变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荒谬的决定而已。上周三,为反抗CBA联赛关于穿着联赛官方赞助品牌球鞋的强制性要求,这位错过注册日期却依然能享受篮协“特赦”待遇的球星,在比赛次节毫无征兆地脱去脚下的李宁球鞋,愤然离场,徒留满场观众以惊愕与尴尬。
“受伤的跟腱让我没法穿着不合适的球鞋上场”,关于为何在离场后又试图穿回个人赞助品牌耐克的球鞋重返球场,易建联事后看似无奈的解释暗示着某种比较,有意或无意地要将舆论议题从商业道德的讨论中引开。然而,“弃鞋风波”事发于CBA联赛装备赞助合约一年后即将到期的敏感期,在那双被其弃置于球场上的李宁球鞋背后,又交织着两大运动品牌间绵延数年的商业纠葛,并非一句漏洞百出的“鞋不合脚”就足以搪塞。
昨夜打响的CBA联赛第四轮,在完成了“禁赛一场”的象征性处罚后,易建联又一次回到了球场。这一次,满是歉意的他换回了“不合脚”的李宁鞋,但无论是对其本人、两大品牌或是CBA联赛而言,这场风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并非简单的纠错就能弥补的。
商战只求利益契约却分是非
四年前,在CBA联赛尚未摆脱招商困境时,李宁以一纸五年20亿元的天价合约拿下了整个联赛的装备使用权。在那个体育赛事版权尚不火热的年代里,这份溢价合约的诞生令人颇为困惑,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联赛的生态——既解决了多数俱乐部普遍造血能力不足、无法盈利的窘境,也开启了一场维持数年的商战。
在篮球装备制造领域,耐克向来以行业标杆自居,而李宁在CBA的夺权无疑有着挑战“权威”的意味。只不过,在过去四年里,通过李宁为各竞争品牌提供数量有限的有偿特例(价格通常在30万到50万元间)的形式,双方始终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尽管其间也曾有过李学林因不愿放弃穿着耐克球鞋收到共计150万元罚单的闹剧,但事态却从未像如今这般激化过。
“弃鞋风波”的导火索源自李宁本赛季取消“特例”的决定,这在不少媒体看来,多少带着对耐克今夏行为回击的意味。里约奥运期间,作为中国男篮赞助商,后者向全队提出必须穿着该品牌鞋款比赛的要求,并拒绝提供任何“特例条款”,而在中国队阵中郭艾伦、赵继伟等多位重要成员均签约于李宁旗下。在商言商,两者一来一回的交锋并未跨越商业交锋的范畴,无法也无必要以所谓道德范畴的“对错”去给予评价。
然而,在联赛穿鞋规定早已出台的情况下,易建联的弃鞋行为却并非“品牌角力”就足以概括的。正如《新京报》所评价的那样,这实则对既有契约的撕毁,“穿鞋权问题的解决,应通过场下的谈判和博弈,而不是在赛场上以撕毁契约的方式,展示给公众。”而场下的博弈,耐克并非没有尝试过。据网易体育爆料,事发前该运动装备巨头曾试图以资源置换的方式,通过允许李宁旗下球员在国家队中穿着个人签约品牌以换回对易建联等旗下核心球员的联赛“特赦”,但在国家队早已结束大赛任务的情况下,李宁断然拒绝了这份并不平等的报价,既不违背情理,同样无碍法理。
谁能在“弃鞋风波”中获利?
一地鸡毛,满盘皆输,公众形象一落千丈的耐克与易建联如此,产品质量无辜遭受质疑的李宁亦是如此,就连CBA自身同样无法逃过这场风波。在事发当晚,新华社就曾撰文直言,“易建联弃鞋伤害的是CBA”。这一逻辑并不难理解,在“弃鞋事件”中最尴尬的无疑是早已危机不断的盈方公司。在2012年以6.3亿元再度摘下联赛商务运营权后,这家志在未来继续代理联赛商业开发业务的公司始终无法真正落实对赞助商利益的有效保护。
“弃鞋风波”以及事后部分不理性言论的产生所折射出的,是盈方以及整个CBA联赛在约束与规范商业行为上的无能,直接损害的则是联赛的品牌价值以及赞助商的投资意愿。在这个体育赛事版权价值疯涨的黄金年代,这双被愤怒丢弃的李宁球鞋如同一盆当头泼下的冰水,造成潜在的损失难以估量。
如果仅从收入的角度考量,唯一有可能在这场风波里获利的唯有易建联以及更早发声抗议的周琦与王哲林。当初李宁的天价合约为各俱乐部带来了千万级别的分红,使球员收入水涨船高,但对于那些本就在各自俱乐部享受高薪的招牌选手来说,涨幅却不如普通球员那般显著。若在这起风波后,篮协真如其表示的那样,在将来不再把球鞋使用权与球衣等其它装备一起打包出售,那么曝光度的增加无疑能成为明星球员与赞助品牌谈判时更有力的筹码。只不过,若将此认定为特权球员们反抗的初衷,多少有些恶意揣测的意味,更何况如此结果也很难会在短期内实现。
篮协有无奈也有一贯的软弱
对于潜在危害赞助商权益行为近乎苛刻的限制,早已成为成熟的商业化赛事最显著的特征。伦敦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甚至差点由于为个人赞助品牌拍摄写真而被剥夺全部金牌。中国篮协最初对易建联穿耐克球鞋上场行为的拒绝态度无可指摘,而整起事件中最令人困惑的,其实是在几乎所有标榜职业化的联赛中,为何只有CBA球员无法穿着个人赞助品牌的球鞋? 毕竟,讲究科技感与时尚感的鞋类才是球员代言最核心和有意义的部分,即便是在统一了球衣以及球袜赞助商的NBA联盟也为球员保留了自由选择球鞋的权利。
然而,与NBA或足球五大联赛等成功范例相比,CBA自身的商业价值有限,若非在招商时将最关键的球鞋使用权一并打包,李宁彼时根本没有签下天价合约的动机,而球员待遇及联赛商务开发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也自然无法完成。这是中国篮协无法一夜摆脱的无奈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篮协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就不存在失误,甚至过错。
比赛时一度因穿着非官方指定用鞋而被拒之场外的易建联后来又穿着耐克的球鞋重返球场,比赛后扔鞋的易建联与未按规定穿着联赛球袜的王哲林同样被禁赛一场,中国篮协又一次展现了自己在争议事件中飘忽不定的尺度与“和稀泥”的伎俩。对于篮协的表现,《广州日报》的评价颇为犀利,作为主管机构,中国篮协“要平衡双方的关系,多多少少都顾忌了各方面的利益”。或许,正如同该报所言,唯有成立凌驾于所有体育协会之上、由专业人士构成的综合性体育仲裁机构,才能给此类争端一个合理而又公正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