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在上海师范大学开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保存“慰安妇”这一二战时期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悲惨境遇的证据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捐献的各类文物,极具史料价值和法律意义。来自中国海南和韩国的两位“慰安妇”受害幸存者现场讲述苦难经历,并要求日本政府道歉。此外,由中韩艺术家联合捐赠的中国第一座“慰安妇”和平少女铜像,也于上午落成。
上师大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博物馆收藏的物件有:当年深受伤害的“慰安妇”万爱花赴日本起诉时使用的护照;受害者袁竹林到海外出席听证会的证件与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赔偿的起诉书;受害者林爱兰作为“红色娘子军”一员获得中央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受害者陈亚扁和黄有良为参加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女性国际战犯法庭手绣的“讨还血债,谢罪赔偿”条幅;受害者雷桂英从南京高台坡慰安所带出的高锰酸钾容器和她的临终遗嘱;以及众多受害者们生前制作的手模和脚模等。馆内还收藏了数十年来研究者搜集得来的日军慰安所遗址中的各类物品,研究者捐献的相关文物,如战时日军使用的安全套、星秘膏等性用品,还有各地受害者留下的公证书、证言、照片、调查视频,各国学者的研究文献与成果等。
如今在中国大陆,“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只剩19位。在上午的开馆仪式现场,已经88岁高龄的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幸存者李容洙 (韩国) 和90岁高龄的陈连村 (中国海南) 两位老人,分别讲述了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所受到的惨痛伤害,她们以亲历的苦难指证“慰安妇”制度就是日军的性奴隶制度。苏智良教授说,“慰安妇”历史博物馆集中收藏了有关日军开设慰安所、残害“慰安妇”的相关文物,展示了这一反人类制度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是具有开展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
今年6月8日,中国与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团体和机构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世界记忆名录申请,名称为 《日军“慰安妇”的声音》,此申请已获登记。《日军“慰安妇”的声音》 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国际事务局负责人申惠秀教授今天也再次呼吁,在铁的事实面前,日本政府应对二战时期推行性奴隶制度的罪行进行真诚地谢罪和道歉,并进行法律赔偿。
开馆仪式后,上师大还举行了“战争记忆与人类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韩国、美国、荷兰、日本、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位学者与会。各国学者就强制劳工、大屠杀、细菌战、无差别轰炸、战争责任、历史教育、保护二战遗迹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91岁的时惠忠老人是当年被日本强制役使的劳工,他诉说了自己曾经遭受非人待遇的痛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