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新华日报记者余萍摄
今天(26)上午,由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本报记者郭一江自2014年起拍摄的25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老人的肖像作品及生活组照,共计200余幅。此次展览由文汇报社、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主办,将于6月26日落幕。
图为: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新华日报记者万程鹏摄
亟待抢救,中国大陆幸存者仅剩21名
在位于展览入口处的前言上写道:“‘慰安妇’是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中国是日军‘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先后有20多万女性沦为日军性奴隶,饱受蹂躏。”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介绍,她们大部分当时被折磨至死,少数侥幸逃生也落得伤痕累累,在孤独、贫困和屈辱中度过余生。1990年代以来,陆续有100多位受害幸存老人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日军暴行,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剩21名。
图为:全国各地游人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郭一江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举办这个展览的初衷之一,正是因为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和部分政要罔顾事实,否认“慰安妇”制度的存在。中、日、韩三国学者和民间力量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获取了大量证据。此次展出的照片及文汇报记者对老人的采访报道,都是对这段不容抵赖的历史的记录与铁证。
图为:以朴永心为原型制作的铜像安放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前。郭一江摄
“现在她们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任何形式的资料收集都是抢救性工作,刻不容缓。”郭一江说,2014年6月18日文汇报用4个整版刊登了特稿《中国境内最后24位‘慰安妇’调查》,见报第二天,海南的邓玉民老人离世。去年11月,“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上海宝山区图书馆开幕,开幕前一周,山西的张先兔老人过世。这次在南京的展览在布展时,5月17日,黑龙江的李凤云老人又去世了。他希望通过摄影展,让人们记住这些苦命的老人,记住这段民族的苦难。“不忘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纪念馆工作人员曹林介绍,为了更好地保留这段家国记忆,今年年初纪念馆已与南京电视台合作,走访、拍摄记录仅剩的“慰安妇”幸存者,预计将于明年成片。
图为:全国各地游人参观展览。文汇报记者 吴跃龙 单颖文 摄
回顾历史,现场观众伤心落泪
“去年12月,林爱兰这位刚强的老人,带着屈辱和光荣离开了人世。”当讲解员颜雪姣以这句话结束对曾是女战士的“慰安妇”林爱兰的介绍时,从淮安来参观展览的于女士红了眼眶。她说,原来只听说过“慰安妇”这个词,但当活生生的受害老人照片摆在眼前,配上生平介绍及专业导览,“我才知道她们这么惨,心里很难受、很沉重”。
“这些解说词我们前前后后打磨了大半个月,希望讲解不仅能有深度,更要有温度。”负责指导解说词撰写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魏云兰说,解说词主要以2014年6月18日文汇报特稿《中国境内最后24位‘慰安妇’调查》为底本,并通过网络、书籍搜索相关信息,进一步丰富并差异化每位“慰安妇”幸存者的介绍材料。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她多次与郭一江、苏智良电话沟通,反复修改。在展览开幕前一周,所有讲解员进入“最后突击”阶段,对照展览图片小样深入讲词,在准确的基础上带感情地背诵讲稿。
图为:全国各地游人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郭一江摄
在展览现场,还有2台电视机循环播放着两组视频作品。一组作品是由独立导演郭柯拍摄的纪录片《三十二》,记录了广西“慰安妇”韦绍兰老人及其遗腹子、“中国第一个公开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生下的日本兵后代”罗善学的生活点滴。另一段视频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去年4月走访部分“慰安妇”幸存者时拍摄的纪录片。
图为:摄影师郭一江讲述作品拍摄背后的故事。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 摄
留住证据,10年保下利济巷
在此次摄影展入口处,竖立着一幅巨大的素描作品,上面绘有7位年轻女子的画像。这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周庆、陶霏霏创作的“慰安妇”题材画作“被摧毁的青春,无法弥补”。周庆介绍,画面上的女子都是根据中国、朝鲜、菲律宾、荷兰的“慰安妇”受害者原型进行创作,“通过绘画艺术,尽可能地还原她们15岁至20岁时的容貌”。
为了创作这幅画作,周庆去了好几次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将其中的图片资料作为创作蓝本。这间陈列馆位于利济巷2号,由8栋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建成,是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建造的。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将此处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和“故乡楼慰安所”。2003年11月21日,当时还在世的韩国“慰安妇”朴永心来到这里,指认了这处慰安所,利济巷2号由此成为目前唯一一处经在世外籍“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建筑。去年12月1日,经过7个月的修缮,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也是中国大陆首座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
图为:全国各地游人参观展览。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 摄
利济巷位于南京市闹市区,可谓寸土寸金。据利济巷工作人员介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保存颇费周折——从2004年提出保留方案,到最后完成协调迁置等后续工作,用了10年之久。他记得,在各方力量拉锯之时,一位南京市民曾给市领导写信,提到现在日本右翼一直在否认、抵赖史实,“如果把利济巷拆了挪作他用,不正是帮助他们毁灭证据吗?”当时这句话震撼了很多人,使得利济巷旧址最终得以保留。 (本报南京5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