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海关总署下发《通知》,针对跨境电商反映强烈的通关单问题确认暂缓一年执行,但税费、正面清单等要求,仍按照4月8日的新政执行。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4月8日起执行的跨境电商新政将确认“松绑一年”执行。在各电商收到口头通知之后5天,海关总署24日正式下发《关于执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新的监管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暂时取消10个试点城市通关单的限制,将期限延至明年5月11日——对于初创跨境电商平台而言,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记者采访发现,在此前的跨境电商新政出台之后,一个很重要变化在于,背靠资源优势的大平台正快速蚕食市场份额,而初创跨境平台则在困境中看着消费者快速流失。大量业内专家表示支持新政“松绑一年”,“从扶持初创企业角度来看,新政还是需要有一段缓冲期,给中小企业一个自救的机会。”
跨境“蛋糕”要被大企业瓜分完毕
记者调查发现,新政出台一个多月来,跨境电商的巨大蛋糕正在被重新划分,其中大企业的应对较为从容。唯品会副总裁冯佳路告诉记者,在新政的契机下,唯品会做了业务升级,将通过“产地直采自营”策略,透过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买手团队、12大海外仓的快速配送优势,实现选品的覆盖和订单的快速增长。
冯佳路口中的“产地直采自营”,属于一般贸易进口范畴。这种方式十分考验平台能力,不仅需要通过规模化采购、与品牌方直接合作以及自建物流来降低商品成本,而且在通关环节也需要一定实力。据了解,唯品会采用的是海关管理模式中级别最高的“三单对接”标准,即订单、运单、支付单信息化同步管控,实现快速过关。
“新政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亚马逊相关负责人在给记者的回复中表示,除了保税仓模式,亚马逊还有一般贸易进口以及海外直邮模式,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品类的全覆盖、平衡价格。京东方面,在保税仓之前是自营模式,在通关单政策实施后,转而采用商家入驻模式完成更替。
然而,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双渠道甚至三渠道跨境模式显得“高高在上”。在新政之前,保税仓模式备受推崇,一来是因为它主要针对标准品,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二来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热点。宁波保税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新政之后,宁波仓出现了订单量大幅缩水的情况,目前已经清掉了一批积压货物———主要来自于初创平台。
“幸好通关单取消了。”一位在郑州从事跨境电商的人士觉得“看到了希望”,“进入5月,许多商家已开始准备‘双11’的备货,如果还按照新政继续,小商家都无法存活了。”
“缓冲期”里初创企业如何自救?
“松绑一年”的新政调整,似乎让小型跨境平台重新看到了希望。事实上,在新政执行的40多天里,小型跨境电商一直在努力“自救”。5月初,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门曾召集一批跨境电商负责人召开闭门会议,会后不久,新政出现了“松绑一年”的口子。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从扶持初创企业角度来看,新政还是需要有一段缓冲期,给中小企业一个自救的机会,否则这块新兴市场将被巨头垄断,不利于市场创新。
“这可能真的是初创跨境电商最后的契机。”易观智库分析师刘旭巍认为,在缓冲期内,初创企业最需要考虑的不是再次影响政策,而是如何抓住这一年时间,实现“自我救赎”。
从记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跨境电商谋求自救的主要方式就是按照海外直邮模式,在海外建仓。这与现行政策有关。在4月8日的新政之后,包括洋码头等一小批跨境平台幸运地躲过了“劫难”,主因是其80%的货品都是通过直邮模式进口,而新政并没有“封杀”直邮途径,只是将行邮税做了小幅调整。
“新政是一个分界点,意味着未来跨境电商大都需要具备多种进口模式。”刘旭巍预测,即使有一年的松绑期,一大波小型跨境电商也可能会被淘汰出局,“相对于保税仓的简单模式,跨境直邮的实施难度巨大,不仅需要组织碎片化供应链,而且还要具备物流全链条整合能力。此外,跨境直邮受限于航空运输,成本很难降低。”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