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沈尧伊绘(连环画出版社供图)
油画《飞夺泸定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长征系列”油画创作组绘(资料图片)
《长征》(修订版)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征·1936》三部曲沈尧伊绘连环画出版社
《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陌生地带》张品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报记者 许旸
80年前,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由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即将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一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将集中亮相,其中既有长征宏阔场面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的细节再现,也不乏对长征个体视角的独特阐发、图像化等多元形式的逼真描摹。
这段两万五千里的征途,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传播崇高理想的艰苦远征。在中国革命面临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为拯救民族危亡率领工农红军毅然北上,谱写了一曲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光荣颂歌。从这些书中不难发现,长征不只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生长。80年来,长征精神始终鼓舞激励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80年后的今天,回望长征那段硝烟战火、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尽管时隔遥远,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恪守信念的高尚品质,至今仍具有感召力和时代影响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是我们的精神路标,更是一座信仰的丰碑。
在学者看来,长征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多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重新行走在红军曾经艰难跋涉的长征路上,就是因为,长征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赞颂历史的英雄史诗,更展示了一种足以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读懂长征,昂首向前。
非虚构书写,真实细节击中人心
为了让读者增进对长征的理解,作家王树增前前后后花了1年多时间“打补丁”,为日前出炉的 《长征》 修订版添加了大量战役及人物细节共计7万字,新增了8幅珍贵的长征作战地图,以及相关注释和参考书目。他说,与军事专家们写军史不同,自己更侧重在战争书写中凸显民族的精神状态,希望能引起更多当代年轻读者的共鸣。
即将来沪亮相上海书展的王树增谈到,过草地的时候,一些倒下的红军为了不拖累战友,故意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一动不动,想让经过的战友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出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旁,留给后面走来的战友御寒……“当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民族的命运、交付给一个共同坚守的信仰时,那么,世间就没有他们不能逾越的和不可战胜的东西了。我想,那些头上的红星和牺牲时的姿态,就是这种力量的动人闪耀。”
书中大量的详实细节令人动容。比如,长征中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过草地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吃的,只能吃草。要知道长征的红军大部分来自福建、湖南、江西等地,而草地在川西,他们根本不熟悉那里的植被,根本不认识地上的草,因此中毒的人很多。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叫做试吃小组,就是一帮子人吃了草后,只要他们脑袋没有肿大起来,没有死掉,就证明这种草可以吃。要参加试吃小组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党员。
有不少读者问王树增,长征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小红军生生死死要跟着这支队伍走? 王树增经过史料调查发现,那些小红军,心里明白自己生下来就是穷苦孩子,他生下来就不是“人”,是奴隶,但是他参加了这支队伍,第一次感觉到了做人的尊严。
在这支队伍当中官兵是平等的,吃的一样,穿的一样,牺牲的姿态都是一样的,而且牺牲的都是他们的上级,他们的楷模都是党员。当看到那些冲锋在前的师长、政委们倒在地上的时候,当看到那些试吃的党员倒在地上的时候,那些目不识丁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小红军,生生死死都要跟着这支队伍,哪怕明天死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因此,工农红军是一支每个人都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军队,无论官兵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为此,他们视死如归,他们前赴后继。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红军长征,近80年来几近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报告文学作品。日前,译者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的 《红星照耀中国》 最新修订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在沿用原始书名的同时,集中收入了十几帧1937年、1938年、1939年3版《红星照耀中国》 的珍贵历史照片,书末附上了译者生前撰写的 《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等3篇文章,并对一些人名、地名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勘误与修订。
据统计,该书自1937年面世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光中文就有《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 《西行漫记》《长征二万五千里》 等10多种译名版本,并不断再版和重印,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其中,作为国内最忠实于原著的译本,董乐山翻译的 《红星照耀中国》 自出版至今已累计发行近200万册。
历经岁月淘洗,“红星”仍在照耀。在 《红星照耀中国》 向世界传播的近80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的歌词等文献史料。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华说:“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缘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地、全方位地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
宏阔场面的史料还原,凸显长征艰辛历程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红军长征史》 今年修订重版,由党史专家郭德宏、张树军担任主编,书中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
全书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触摸历史,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的真实全貌。
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各路红军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冲出了一层层围追堵截……长征留下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毛泽东张闻天与长征胜利》 由史学专家程中原所著,由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全书运用长征中的电报、文件、会议记录、历史遗存和当事人的回忆,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史料的考证,还原了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努力保证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朝着正确的历史方向前进。
让历史可视化,引导读者进入现场
连环画出版社推出了沈尧伊历时3年最新创作的连环画 《长征·1936》 三部曲,包括 《奠基礼》《大回旋》 《大会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表现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重大史实。该书共计600余幅作品,沈尧伊说,历史图像对人类的历史认知、感悟极其重要,在当今“读图时代”里,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史图像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期望“看得见的历史”,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连环画书目中,选出以红军长征为主线的30种作品,集结成套 《红军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连环画专辑》。其中,既选了描写红军长征时不屈不挠拼搏奋战的佳作,亦收入不少与长征主题紧密相关的作品,这些画作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尤显珍贵。
聚焦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表现时代鲜活面貌
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说《陌生地带》,以多视点多线索贯穿并进,主线是蒋介石进行第五次围剿前夕,冯玉祥部下的军阀洪天禹被派往九江附近布防,红军和白军隔着一条江对峙,于是在江中一个叫船山的地方,红白两股势力在决战前夕开始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夺战;而小说的副线,则是3名在民间招募到的种棉花大王,被一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安全护送到红区,开始了他们人生中始料未及的一段经历。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就关注红军这个主题,它占据了我很多笔墨。”小说作者张品成说,他小时在江西赣南宁都一个叫石上的地方生活过5年,少共国际师成立誓师大会就是在离他家下放的村子20里地的地方召开的,当年就有10多个少年加入了那支队伍。他更愿意把聚光灯投在士兵们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表现那一代人的情怀和那个时代的鲜活面貌。小说揭示了人心才是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