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钱蓓)上海的敬老卡要换了。280多万年满65周岁的户籍老人,4月11日起可以办理新版敬老卡。上海新推出的老年综合津贴,按照年龄分五档定期打到卡内。最低档65到69岁,每人每月75元;最高档100岁及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0元。原来的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将取消。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举行发布会,市民政局局长、市老龄办主任朱勤皓介绍,今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5月1日起实施,筹划良久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同日“上线”,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按照不同年龄享受高龄营养、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综合津贴。
原来的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也就是老年人免费乘车凭证,统一更换成具有金融功能的借记卡。老年津贴按季度预拨,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打到卡内。
新敬老卡可用于购物消费、存取现金等,仅支持境内使用,同时也是持卡老年人享受各类社会优待服务的凭证。
朱勤皓表示,老年津贴额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了老人的高龄营养补贴、交通出行等方面需求,也参考了兄弟省市已经实施的相关津贴的水平。经初步测算,全市老年综合津贴每年所需财政资金超过45亿元。老年综合津贴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将根据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财政收入、物价、养老金、老年福利等因素,统筹考虑,适时调整。
新敬老卡的申办手续将在4月11日启动,从这一天到5月31日是集中办理阶段,凡在2016年6月30日前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都可以到就近的居(村)委会申请办理。6月1日以后为常规办理阶段,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就近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请办理。集中办理阶段因各种原因没能申请办理的老年人也不必着急,可在常规办理阶段正常办理。
首批津贴预计在6月下旬统一打入敬老卡。进入常规办理阶段后,从申请办卡到领卡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办卡成功后的当月或次月津贴打入敬老卡。原社会保障卡 (敬老服务专用)5月 1日起停止申办,6月25日起停止使用。
发布会还介绍了多项养老实事进展。
矜老恤幼,始于人心落于制度
钱蓓
3月底,上海发布了最新的老年人口统计信息,年满6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数量占户籍人口的比例达30.2%,总量为435.95万。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老龄化程度破30%的城市,上海的数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紧跟着,新修订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和新出台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在5月1日同时“上线”。《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作为地方法规,是一个城市老年服务的顶层
制度。参看几年来上海在养老领域出台的政策措施,以及配合条例落实所要试点和推行的动作,可以说上海的养老服务架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和丰满。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修订之前已施行近18年,18年间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年满60周岁的户籍老人比例从不到20%增加到超过30%,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从2000年底的30.56万增加到2015年底的78.05万,涨幅超过100%。
而社会的养老供给也在依时渐变,越来越多养老事务开始诉诸制度,而非一时一地的零散安排。比如入住养老机构,以前的做法是老人或家属自己找心仪的机构,找到好的,用自己能想到的办法住进去。现在,上海很快会有覆盖全市的“老年照料护理需求评估制度”,老人进入统一受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身体状况评估,最后由系统统一派单。什么样的身体程度就对接到什么程度的服务。身体状态好的,占不了养老院床位;需要专业医疗服务的,也不必委身养老院。精准配对,意在让供不应求的资源分配得更加公平有效。
另外,“常回家看看”的条文也被经常提及,其所代表的子女对老人的赡养照料行为,一直被视作是始于人心的本能。抛开立法标准不谈,这条内容被纳入法规,折射出的社会现实是:一部分子女没有尽到应尽的赡养照料义务,把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推给了社会。而要让30%的户籍人口安享晚年,社会、政府、子女,一个也不能少。
可以确定的是,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上海,正不断用制度化手段“矜老恤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