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部分,孔飞力从清末的一次抗税暴动讲起,一直梳理到1949年之后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他认为这些事件都有共通性,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政府企图越过中间人(如地方官员、掮客等)控制地方财政和税收的结果。在第四部分,孔飞力认为,中国人因为有“对于统一的压倒一切的向往”,所以20世纪的革命才能再次控制中国的地方,没有重蹈19世纪末地方权力上升的覆辙。
如果我们整体来看这三部书,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清晰的研究脉络,第一部著作主要是从外在刺激(民间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角度分析地方军事化的原因,第二部著作则主要从国家机器(乾隆、地方官员)角度分析清代的危机,第三部著作则是从思想史的内部分析近代中国的发展。
孔飞力甚至对后来柯文《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中心观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费正清和列文森等人的理论。
第一部书和第二部书,因为扎实的资料资料考证和分析,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清代历史和社会学者著作里面重要的脚注,几乎没有一部著作可以忽略孔飞力的研究成果。但第三部书,则仍旧有可以讨论的余地。
随着近些年,思想史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人们不断质疑从思想史内部寻找中国拥有促进现代国家转型的成分,有人斥其为“过度阐释”(这似乎有点像建国之后,寻找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葛兆光曾提出“一般民众的思想史”,认为精英的思想史或许并不能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作用。最典型对的例子可能就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我们现在认为它是开眼看世界的一部著作,但在当时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中国人的重视,反而流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的近代化发展。因此,讨论精英的思想,是否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仍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不过,孔飞力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突破了1840年、1949年这两个标识中国进入近代和现代的时间点,将其打通,从内在理路的角度(余英时语)寻找近现代之间的连续性(这一讨论,最近有愈演愈烈之势)。
>>>>> 悼念孔飞力热的冷反思
为何一位美国清代史学者会受到如此多的人关注?首先是现在欧美中国学在中国大陆的火爆。大概是一百多年中国遭受屈辱的原因,人们追慕欧风美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术界更是如此。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成为所有人关注的对象,英语和日语等外语,似乎已经成为海内外研究中国问题的标配。
其次,是国内学术研究的落后。欧美学者往往因为理论的发达,在研究某些问题方面,永远带来新的视角与独特的观点,而国内的许多学术著作往往只依靠几本单调的史料,既不广泛搜集原始材料,也不参考大量的研究著作,很多问题都从零重新做起,这自然无法与欧美和日本学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的更深入。因此,当国内没有或者缺少一流的著作,大部分人只能阅读西方学者的著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萨义德的《东方学》著作在全世界引起的关注,东方主义成为亚洲学者所关注的焦点。萨义德认为,东方国家只是西方研究的“他者”,西方人将东方国家想象成一个奇风异俗、充满异域情调的东方,从而用来贬低东方。这一理论后来被东方国家学者广泛运用,于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台湾学者黄进兴称之为反向东方主义,即强调自己的文明传统,书写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思想传统,从而与西方抗衡。孔飞力等人的著作恰恰为中国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反向东方主义的情节。
孔飞力的著作已经距今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年中,西方的中国学在飞速发展,涌现了无数更加理论更加前卫,视角更加独特的著作,但是,这些著作恐怕因为学院化越来越浓,分析问题越来越专业和琐碎,导致很多都不被国内大众所关注(大部分没有翻译)。人们还是喜欢费正清学派第一代和第二代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似乎可以从中立即抓住几个观点,去简单解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大众的历史学思想还停留在美国几十年前的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