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进入新的动荡期,各方面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大国博弈的影响外溢至许多方面。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过去一年对华政策体现出何种特点?2023年对华政策整体基调又将如何发展?
2月26日,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主办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2022)》发布会暨中欧关系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沪上学者专家对欧洲对华政策特点和趋势进行解读和讨论。
对华政策展现理性务实一面
2022年,欧盟对华政策展现出了一定的理性和务实,体现出积极的信号。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11月到访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其去年相关表述为中德关系定下基调,即中国的崛起不是限制合作的理由,应在符合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寻求合作,减少片面的依赖性不等于经济脱钩。
近几个月来,法国总统马克龙频繁在各种渠道表达访问中国的意愿。爱丽舍宫在2月中旬就透露,法国总统府“正在准备”马克龙的访华事宜,法媒日前还透露称马克龙或将于4月初访华。
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研究员薛晟在会上表示,尽管去年法国与美俄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上升,导致对华政策关注有所下降,但中法两国保持了多层级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并且在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绿色能源发展等方面保持稳定合作。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吉磊指出,在严峻的经济社会挑战背景下,意大利新政府去年的外交呈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重视发展和中国务实合作的关系,通过多渠道保持密切的交流沟通。双方贸易强劲增长的积极态势在去年得到延续,还在科技创新对接、高端制造、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等领域继续推进合作。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桥梁作用。
今年恰逢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去年11月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曾表示,“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稳定力量”。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表示,西班牙在去年延续了高度重视与中国关系的对华政策,双方在经济贸易、绿色能源、文化体育、维护和平等领域积极开展对话合作。
此外,欧洲多国去年均在对华政策中体现出了理性与务实的一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胡晶晶称,希腊对华政策在去年保持了一贯的合作方针,主要体现在加深两国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全方位交流互通。上海社科院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副主任戴轶尘指出,匈牙利的欧尔班政府延续了独立务实的对华政策基调,在连任后继续推动中匈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
对华关系蕴含诸多不确定性
然而,在国际形势剧烈震动之下,欧洲国家去年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重塑欧洲对华认知和实践。
首先,尽管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敦促国际社会帮助冲突各方尽快打开政治解决危机的大门,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并愿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但是欧盟多国追随美国的反俄战略,对华政策或多或少打上了俄乌冲突的烙印,导致俄乌冲突成为2022年欧盟多国在平衡东西方外交间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专家指出,欧盟与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依旧稳固,美国因素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另一不确定变量。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闫广指出,尽管荷兰在去年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但是荷兰依旧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对华芯片采取“封锁管制”,并且通过了新的投资审查法案,持续强化保护主义的经济技术民族主义战略。
第三,欧盟对华的战略自主认知也呈现出负面消极态度。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川表示,捷克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体现出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导致中捷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李冠杰表示,英国政府围绕香港事务,新疆、西藏所谓的“人权”问题对中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影响了高层交往和对话机制,导致信任赤字有所增大。
中欧关系继续在挑战中前行
未来的中欧关系将继续在挑战中前行。多位与会国别研究专家均表示,2023年欧盟可能将在以竞争为主基调的双边关系中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严少华概括称,2023年中欧关系有可能出现新的机会窗口,但是欧盟对华政策仍处于非常矛盾和纠结的状态,在强调竞争的同时又保留合作的余地。
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将于今年访华,预计双方将在多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中法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负责人沈赟璐指出,尽管瑞典在对华认知上仍将呈现负面态势,但是新上台的右翼政府仍将坚持以贸易促交流,通过经济交往的“溢出效应”展现理性务实的一面。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其余欧盟国家对华政策以及欧盟对美、俄、印度、日本、拉美等大国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展开讨论和交流。
作者:沈钦韩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