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极寒天气影响,远在南欧的意大利威尼斯到2月底仍然银装素裹。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北半球堪称一片“冰天雪地”:极寒天气肆虐北美、欧洲,“炸弹气旋”与“东方野兽”两股寒流兴风作浪,带来数十厘米的降雪和百年一遇的低温,即便是身处上海的我们,也似乎感觉今年的“倒春寒”比以往更强劲些。一些人将此作为质疑全球变暖的“论据”,孰不知“天气”和“气候”并非一回事——事实上,气候变暖引发的“北极涛动”,恰恰是今冬寒流频袭的主要原因。
近亿美国人遭受严冬,但阿拉斯加温暖如春
这个冬季,习惯了暖冬的纽约人被寒流打了个措手不及。早在去年11月10日,纽约市就经历了一周内气温急跌22℃的“过山车”,并以-3.3℃的气温打破了当地在1914年创下的同日-2.7℃纪录。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从圣诞节起,纽约的日最高气温就再也没能站上冰点。
12月31日夜,一年一度的时报广场新年水晶球下落仪式在-13℃的严寒中举行,创下有记载以来的百年最低、史上第二低纪录,要知道,-17℃的新年夜最低气温保持者还是101年前的1917年!同样在2018年首日创下低温纪录的还有位于缅因州的波特兰,气温低至-27℃,为60多年来最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连续七天气温不超过-6.7℃,创百年纪录;在南部佛罗里达州的阿尔玛,最高温度为6℃,与1964年的最低气温纪录持平……事实上,根据美国气象局1月2日上午发布的全国气温数据,元旦当天,除了加州等个别州的气温在0℃以上,全美九成以上地区最低气温都在冰点及以下。
不过,美国人关于严寒的记忆很快被再度刷新:1月2日,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气温降至-24℃,成为该市自1887年以来同日最寒冷的一天;3日,罕见的冬日风暴袭击美国东南部地区,佛罗里达州首府塔拉哈西迎来了30年来的首次积雪。更加糟糕的是,从3日晚间开始,一个强大的“炸弹气旋”登陆美国。所谓“炸弹气旋”,是指气旋内的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毫巴以上,而气压越低,暴风雪就会越强。
果不其然,来自北极的冷气团1月6日席卷美国东海岸,冷空气覆盖了从新英格兰地区到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的大部分地区,近亿人经历严寒考验。时速159公里的狂风在美国东北部的最高峰华盛顿山咆哮,将这一地区的气温降至-38℃,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称,在刺骨的寒风下,人们的体感温度实际低至-69℃。
接二连三的冷空气令美国社会陷入混乱:暴风雪给部分地区带来厚达46厘米的降雪,包括马萨诸塞、罗得岛等东北六州在内的新英格兰地区自来水管频繁爆裂,需要大量维修作业;东北部城市数千航班被取消,大量乘客滞留机场;道路车祸频发,纽约州高速公路发生75车相撞事件;强劲的东北风在马萨诸塞湾掀起近1米高的大浪,潮水涌向岸边的街道,波士顿和市郊的部分居民区被淹,一些居民被迫疏散……直至1月8日,强冷空气的势头才稍见收敛。
然而极寒天气并未就此偃旗息鼓,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冬季常见的“东北风暴”也不甘示弱,在本应春暖花开的3月四度突袭。春分日当天,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等美国东部城市出现20至40厘米不等的降雪,其中纽约的降雪量接近30厘米,超过了1915年创下的春季降雪最高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彻骨严寒的时候,以寒冷著称的阿拉斯加州却经历了一个“暖冬”。1月2日,该州最大城市安克拉治的气温高达7℃,而往年这个时候的气温在-28℃上下。
▲3月21日,美国华盛顿遭暴雪袭击,孩子们正在开心地玩雪。
暴雪肆虐大半个欧洲,“最北小镇”竟无降雪
从2月下旬开始,一股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野兽”的强劲寒流横扫由北欧直至地中海岸的大半个欧洲,使得英、法、德多地的气温降至-10℃以下,连位于南欧的意大利也普降大雪,波兰更有数十人因气温过低丧生。
2月25日,法国巴黎的气温降至-10℃,在刺骨寒风下,体感温度低至-18℃。法国政府宣布在37个省启动“御寒”计划,为无家可归者额外提供3100多个临时床位。内政部长科隆下达指令,要求各市政单位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紧急避寒处所,开放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环境和能源控制署则呼吁家家户户节省用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电力不足。在寒流的扫荡下,连一向偏暖的南法地区,气温也跌至-6℃。
2月28日,英国官方预报机构发布五年来首个暴雪红色预警。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出现极寒天气,两地居民经历了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气温,一些乡村测得的日间最高温度低至-12℃。强降雪覆盖了大部分地区,英格兰东南部的降雪量达到60厘米,英国民众经历了1962年以来最强劲的暴风雪。爱尔兰气象部门也发布了最高级别的强降雪红色警报,包括首都都柏林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遭遇了35年来最严重的降雪。
在这一波寒流中,-38℃的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瑞士的高山地区,最强降雪则出现在罗马尼亚的北部城镇,当地积雪厚度高达182厘米。不少无家可归者未能及时赶到庇护所,在料峭的寒风中冻伤甚至死亡。其中波兰的人员伤亡情况最为严重,从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2月25日,共有43人被发现死于严寒。
持续的低温和强降雪天气给交通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欧洲多地的航班被迫取消,意大利北部半数以上的火车班次停运,交通事故频频发生。2月26日,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乘坐的汽车在暴风雪中冲出公路,车辆损毁,所幸其本人并未受伤。厚达百余厘米的积雪令克罗地亚部分城镇陷入瘫痪,民众被困室内,救援人员花费近10个小时才将村民安全撤离。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低温导致多地停电,采暖设备无法正常运作,民众在气温低于冰点的家中瑟瑟发抖,苦不堪言。
然而,与美国阿拉斯加一般无独有偶,在欧洲普遍遭遇严寒的同时,北极地区却阳光明媚,宛如暮春时节。2月26日,距离北极点仅1300公里、号称全球“最北小镇”的朗伊尔城气温高达4℃,即便是在夜间也未能跌破冰点,而通常这里2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8℃。在这个位于北纬78度的挪威小镇,原本飘零的雪花变成了小雨,拍打着往年白雪皑皑的路面。
▲3月1日,受暴雪天气影响,伦敦地标建筑伦敦塔桥被冰封。
“北极涛动”是北半球异常天气的祸首
每当出现极寒天气时,总会有人对全球变暖产生质疑,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不例外。作为当今世上“最负盛名”的全球变暖否定者,特朗普早在2012年就发推文称“全球变暖不过是骗局,目的是使美国的制造业丧失竞争力”,在就任总统后他宣布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于是,当罕见的“炸弹气旋”横扫美国,立即成为特朗普质疑全球变暖的“论据”。
然而,总统“信心爆棚”的几番言论,在美国科研人员眼里却成了笑柄。加利福尼亚科学院负责人乔恩·福利就在社交媒体上不无讥讽地回应说:“即使此刻特朗普大厦外面冷得令人发抖,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速度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排行榜的前17位中有16个都出现在本世纪。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数据,2016年7月的地球温度达到了136年以来最高值。2017年全球气温报告也指出,过去一年是气象记录史上第二最热年,延续了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从上世纪初至今,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6℃。这个数字本身似乎微不足道,但作为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值,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根据NASA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北极海冰正以每十年13.2%的速度消融,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北极地区的升温将会比地球其他地方更为显著。
既然地球越来越热,北半球的冬季缘何越来越冷?这两种现象之间,又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呢?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趋势,与短期的天气情况没有直接关系。用极寒天气来质疑气候变暖的人大多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天气”和“气候”并非一回事:“天气”指的是某时某地各种气象要素的状态,而“气候”则是这些状态在一段时期内所呈现的特征。用短期“状态”来驳斥长期“特征”,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
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是,造成今冬北半球极寒天气的“罪魁祸首”正是全球变暖。随着北极地区的气温逐年升高,气流运动受到影响,极涡减弱的现象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漫长,导致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更多地流向低纬度地区。上述现象被学术界称为“北极涛动”,而席卷美国东海岸的“炸弹气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来自加拿大北部的寒冷气流一路南下,流入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后与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在美国东海岸相遇,并且在短时间内导致气压急剧下降,给美国东部地区带来大规模的极端暴雪。
“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盘踞斯瓦尔巴群岛,同时将极地冷空气挤压南下,这正是欧洲普遍遭遇严寒,而北极圈内却温暖如春的原因。”挪威极地研究所专家金·霍尔门表示:“‘北极涛动’的现象如今已越来越频繁,如果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极端天气。”
文:文汇报记者 陆纾文
图:视觉中国
编辑制作: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