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变化和人类乱砍滥伐的影响,亚马孙雨林正在退化,许多物种面临灭顶之灾。
十年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预测,到2030年,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亚马孙地区60%的热带雨林将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消失。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学院当时估计称,亚马孙地区18%的丛林或在本世纪末退化成草原。
十年后,新的研究报告让科学家们对地球的未来更加忧心忡忡。近期发表于《气候变化》期刊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放任无节制的生活生产方式,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森林将失去半数以上的动植物种。
据英国《卫报》报道,WWF近期联合东安格利亚大学和詹姆斯-库克大学发布了一份预测全球变暖灾难性后果的报告。报告指出,如果各国不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暖,那么地球表面温度有可能在本世纪末上升1.5℃以上,届时非洲、亚洲、美洲以及澳大利亚多地的生态环境将遭到沉重打击,被誉为“地球绿肺”的原始森林或失去60%的植物和50%的动物物种,从哺乳类、爬行类到两栖类、鸟类都在劫难逃。
在对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35个区域的8万多种动植物进行调查后,研究人员将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威胁划分为三个等级:如果人类放任无节制的生活生产方式,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在今天的基础上上升4.5℃,由此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亚马孙丛林有可能失去70%的植物和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数量将下跌60%以上;如果各国不在目前的减排措施上做出更多努力,那么到2100年,地球将升温3.2℃,届时六成以上的植物物种和接近半数的动物物种将从亚马孙丛林消失;如果《巴黎协定》所定下的2℃以内升温目标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那么结果会相对乐观,但依然严峻——35%的物种将在亚马孙地区濒临绝迹。
东非旱地林区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称,如果人们不采取任何行动遏制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80%的物种将在此消失殆尽。在澳大利亚西南地区,即便《巴黎协定》的目标达成,也将有30%-60%的动植物难以继续生存。事实上,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包括亚马孙丛林、东非旱地林区和澳大利亚在内的35个受调查区域将无一幸免。
报告认为,无论是非洲大草原、孟加拉丛林、巴西沼泽地、长江三角洲,还是欧洲、马达加斯加和加勒比沿海,未来都将遭受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更为广泛的旱涝灾害。海平面升高会淹没一些物种的栖息地,例如生活在苏达班地区的孟加拉虎,96%的繁衍地都将被海水淹没。而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动物或许会为了争夺水源同人类发生冲突,例如日饮水量高达250升的非洲象。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撰写报告时仅考虑了气温升高这一因素,没有囊括诸如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导致动植物丧失栖息地的后果。考虑到单一物种的消失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植被的消失会导致降雨量减少),地球面临的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事实上,栖息地减少、外敌入侵、疾病等已经给大量物种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而气候变化无疑雪上加霜,使人们不得不怀疑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来临。
在这样的背景下,WWF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两项解决方案,即帮助物种迁徙并适应新的环境,以及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的生态走廊使得第一种解决方案成为可能,然而对于植物以及行动缓慢的两栖和爬行类动物而言,这样的尝试成效甚微。在WWF看来,人工迁移不失为一个选项,一些动物,例如狼,就在人类的干预下成功回到了过去的栖息地。据悉科学家们已经为食肉动物找到了130处替代性栖息地,未来在动物保护领域,野化训练将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毋庸置疑,最好的应对措施是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任何预测报告所得出的数据都是电脑模型计算的结果,不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真实写照,它们所传达的最终信息,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能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改善。“毕竟,即便实际影响只有数据所传达的一半,也已经十分可怕了。未来我们将看到地球上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WWF气候问题首席顾问史蒂芬·克努林思如是说。
文:文汇报记者 陆纾文
图:视觉中国
编辑制作: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