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日)出版的《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放出一枚“重磅炸弹”,该报援引一位匿名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正在讨论建立一个替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方案,以抗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而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即将于本周访问华盛顿,届时他将与特朗普展开详细的讨论。美日印澳梦想以新的计划来抗衡“一带一路”,这真的可行吗?
强调仅为“替代选项”而非“取代”或竞争
目前,美日印澳四国的一些媒体将四国讨论之中的这一方案暂称为“联合区域基础设施计划”,依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有媒体援引这位特朗普政府的匿名高级官员的话披露,这一计划具体涉及到四个区域的合作伙伴,但目前仍处于一种“初始的阶段”,即仍在酝酿和讨论之中。
对于它的功能,这名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告诉《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称,由美日印澳四国共同推出的这一计划并不是要与中国的“一带一路”针锋相对,更不是要取代中国的“一带一路”,而是向全球提供另外一种选项,即让各国在拥有“一带一路”红利的背景下多一个选择。这名官员进一步表示说:“迄今为止,在讨论中并没有任何人反对中国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说要取代中国进行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他还以举例的方式阐述道:“比如中国建造了一个自身不具备更多经济功能的港口,而我们则可以通过建造连接这一港口的公路、铁路等交通线,使其经济能力进一步得到延伸与完善。”
2月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被问到对这一四国方案是否知情时解释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经常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交换意见。他强调说:“这并非是为了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展开竞争。”
按照上述官员的说法,这个计划并非要替代中国的“一带一路”,亦非与“一带一路”展开竞争,恰恰相反,是在对接“一带一路”,与“一带一路”产生良性互动。其实这样的说法经不起任何推敲,是典型的掩耳盗铃!
对四国方案的定位:抗衡中国的影响力
尽管尚在“初始阶段”,且无论他们官方如何辩解,但这一计划的定位似乎是非常准确和清晰的:即旨在抗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早在去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出访东京时,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就曾暗示,会利用特朗普到访之际,向美方提议一个可以被看作是与“一带一路”相抗衡的四国方案。由此看出,这一方案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其出发点和宗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在日本国内政坛,对我“一带一路”持敌对态度者大有人在。
事实上,由这四国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谈”曾于十年前就安全问题进行过讨论与合作,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担忧,因而欲联手与中国展开抗衡。去年11月,四方成员国在马尼拉召开的东盟和东亚峰会期间举行了新的会谈,正是为了重新构建一个对冲中国影响力的四国准同盟机制。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印太战略”的概念,而美日印澳共同打造的“四国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显示出轮廓的。
此外,日本2017年度的《发展白皮书》就明确宣布,日本的“援助发展计划资金”将广泛用于兴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以推动印度太平洋的自由开放战略。这难道还不是要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吗?
美澳首脑本周于华盛顿开始磋商具体细节
据报道,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计划在这个星期访问美国华盛顿,而这一议题已经被列入了双方讨论的议程之中,届时美澳两国领导人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但可能并不会在两国领导人磋商之后对外正式宣布,因为尚有诸多细节并没有完全厘清。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朱莉·毕晓普当地时间19日在接受天空新闻采访时证实了这一消息。她表示,特恩布尔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议程上就包含了这项计划,双方将就此展开“认真的讨论”。据她表示,美澳印日四国官员在此之前已经讨论过“我们共同面临的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识,达成了基本的一致。她声称,这项计划中的关键正是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形成替代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日印澳四国再度联手,推出方案欲与中国的“一带一路”相抗衡,那么真的能够轻易实现吗?首先,资金来源将会极大地困扰这四个国家。在去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作出承诺,中方将为该计划投资1240亿美元。可见,任何一个方案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非空头支票,更非战略口号。
其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针对沿线60多个发展国家的,并不带有任何苛刻的条件,更不与人权、民主等挂钩。这四国能够做到吗?难!因为这怎么也不符合它们的传统价值观。
再次,上述四国中,印度、澳大利亚,甚至包括美国在内,其本身的基础设施都明显落伍,且没有高铁,为与中国争夺影响力而“先国外后国内”,在他们的国会及普通民众那儿能够通得过吗?
此外,对于这四个国家来说,资金如何分摊、如何使用分配以及如何获益等,各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要最终达成一致绝非易事。
看来,美日印澳四国欲搞“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想得很美,但充其量还只能在他们自己的国内先“自娱自乐”一把。或许,这正是上述四国如此低调的原因所在!(作者系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