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欧洲人从未见过500欧元这张传说中的紫色钞票,上周欧洲央行称将废除该面值纸币反倒将其带入大众视线。500欧元以面值大而闻名,由于“身价”过高,高面值钞票一直争议不断。两年前,为防范洗黑钱和恐怖主义融资活动,新加坡金管局停止发行当时世界最大面值货币的纪录保持者———10000新币。
然而大面额货币一定大面值吗?提到大面额货币,也许首先想到的是100亿津巴布韦元,但事实上这张数不清零的纸币几乎一文不值。在纸币取代黄金白银成为人类流通货币的一百多年间,大面额现金曾骤然出现,也曾消失匿迹,而这其中也暗含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最高纪录:10的21次方
100亿津巴布韦元其实并非史上最大面额的货币,历史纪录出现在匈牙利。匈牙利货币帕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到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计价时需要用到极高的位数,面值10的21次方的帕戈钞票在这般情况下应运而生。匈牙利官方印刷了面值为10的21次方帕戈,但是没有发行,成为历史上最高面额的未发行钞票。当年匈牙利发行的钞票中面值最高的是10的20次方帕戈,这是最高面额的已发行钞票的纪录保持者。而如此惊人面额的纸币兑换成美元,不过区区20美分。
其实无论在纸币还是金融货币时代,通货膨胀都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通胀这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被创造出来的词语几乎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当年美国联邦政府为筹集战争经费,大量发行一种不能兑现的绿背纸币,使物价如空气入袋一样膨胀起来。
一战败北后,德国也难逃通货膨胀的命运。《凡尔赛条约》 要求德国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款,然而德国没有能力支付,法国和比利时旋即占领了德国工业区,德国政府为挽救经济开动印刷机,大量印刷纸币来支付工人薪资和战争赔款,最终导致了极度通货膨胀。纸币很快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1922年,“纸马克”最大面额为50000,一年以后变成了100万亿(即10的14次方)。到1923年11月底,德 国 的 年 通 货膨胀 率 为325000000%(即325万倍),意味着物价每两天就翻倍。最后德国政府发行“地租马克”取代了“纸马克”。
如今,另一个饱受通货膨胀的国家是南美的委内瑞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委内瑞拉经济过去一年收缩了整整10%,通胀率超过200%,为当今世界最高。凯撒·罗德里格兹是一家铝业公司的代表,当其过去在委内瑞拉各地进行商务旅行时,因为包可能被抢走,他经常会在上衣和裤子口袋乃至袜子里塞点钱。但现在不可能了,因为餐厅里一张餐巾纸都比货币玻利瓦尔值钱。“做一笔最简单的买卖,都会是非常巨大的挑战。”42岁的罗德里格兹表示,“我事先总会把钱整理好,2000或者10000玻利瓦尔一捆,这样我就可以迅速拿出来付账。”
从1比1.5到10的31次方比1
用手推车装钱购物、惊人的通货膨胀、纸币上数不清的零,这也许是提起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南部国家,大多数人眼中浮现的样子。然而殊不知,1980年独立的津巴布韦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农业大国,被誉为“非洲面包篮”,来自津巴布韦的粮食养活了许多非洲国家民众。1980年独立之初,津巴布韦元与英镑的汇率为1比1,与美元的汇率高达1比1.5。从30余年前比美元更值钱,到本世纪连计算器都按不过来、挑战民众算术能力的一文不值,津巴布韦元如何一步步坠落的呢?
200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被认为是津巴布韦经济衰败的发端。津巴布韦独立前后,总人口1%的白人拥有70%的土地。2000年,津巴布韦政府强行征收3000多个白人农场,将约700万公顷土地分配给无地黑人农民。此举引发白人农场主抗议并出逃,津巴布韦因此遭到西方世界的经济制裁。
从此,津巴布韦的经济在内忧外患中每况愈下,大量工厂关停,失业率高居不下,长期在70%以上。政府挽救国家经济的政策却是一味靠狂印货币压低物价。津巴布韦储备银行从2006年开始连续发行大额面值的津元。2006年8月,津央行以1比1000的兑换率用新元取代旧币,但仍未控制住贬值速度,其间津元持续高速贬值。于是2008年5月起,津央行陆续发行面额为1亿、2.5亿、5亿的新津元;一个月内,又开始发行5亿、25亿和50亿新津元纸币;同年7月,津央行发行100亿面值的纸币,又一次刷新历史。2001年,100津元可以兑换1美元。十年不到,2009年10的31次方的新津元才能兑换到1美元。津巴布韦元彻底沦为了垃圾货币,人们怀抱着大捆现金上街却只能买到几只橘子,人人都是“亿万富翁”,可是却依然贫穷挨饿。
可以说津巴布韦元是这个国家一段疯狂的通货膨胀期的最直接见证。津巴布韦本身的货币体系因为政府信用而崩溃,政府在挽回信用之前重新发行货币并不能建立新的良好的货币体系,于是只能引入美元来代替本国货币来维持经济的运行。去年6月,为结束通货膨胀危机,津巴布韦政府决定采用美元为主要官方货币。这一做法最初似乎立竿见影。空荡荡的商店货架迅速被填满,物价和工资也都立即稳定下来。津巴布韦国内的取款机开始提供面额20美元的钞票,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颠簸着的小公共汽车司机,也高高兴兴地接受着乘客递过来的破旧美钞。
然而美元化也带来了弊端:津巴布韦政府再也无法通过印钞来刺激挣扎不已的经济了。消费者稀缺,企业不得不降价来招揽生意,同时裁撤员工以避免关张。由此开始了一个极难跳出来的恶性循环。42岁的杰布森·金格旺戈瓦在首都哈拉雷开了一家小店,他说,有时候自己一天只能卖出10美元。“大家都没有钱。”他还要养家,以及给两个雇来的员工发薪水。目前津巴布韦政府的财政收入再一次逐渐无法满足国家日常开支,但是这次与上次不同———他们无法像上次那样加印货币,因为他们的货币不再属于这个国家。
文汇报见习记者 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