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袁博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耶鲁大学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世纪中期,当时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在耶鲁就学,“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也毕业于此。改革开放以来,耶鲁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他们遍布中国的教育、管理、经济、司法等各领域。如今,耶鲁大学约四分之一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中国与耶鲁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
视中国为全球化战略核心
谈及耶鲁大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留学生在耶鲁的情况,曾著有《耶鲁中国缘》一书、有着“耶鲁大使”美誉的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女士向记者表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耶鲁大学是美国所有大学中与中国合作项目最多、合作领域最广、合作层次最高的学校。耶鲁在为中国培养人才方面也可谓不惜代价。作为一名华裔管理人员,她为耶鲁大学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关系而自豪,也为耶鲁近年来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而欣慰。
在2001年耶鲁300年校庆时,时任雷文校长率团访问中国,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正是那一年,雷文校长对应届毕业生发表了“中国在我心目中”的讲话,并将中国定为耶鲁大学全球化战略的核心。
“9·11”之后,留学签证受到严格的限制。雷文校长率领其他常青藤名校校长,向美国政府呼吁放宽学生签证的政策,并发表题为“让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的文章。他还多次前往华盛顿和美国驻华大使馆进行游说。
负责中国和耶鲁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王芳女士还介绍说,目前耶鲁有60多个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横跨大江南北。特别是近年来结合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耶鲁大学连续举办了数期高级研讨班,为中国的高校、行政、企业管理等领导人才进行培训。雷文校长、罗琳达副校长等耶鲁大学的高层管理人员均亲临授课。
“耶鲁菜园”闻名校内外
中国大爷大妈不仅将广场舞跳到了美国,而且还将菜种到耶鲁大学校园里,并且获得校方支持和网友的称赞。早就听说耶鲁大学那片赫赫有名的“耶鲁菜园”,这次的耶鲁之行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在校园的路上遇到法学院的菲利普,我向他打听菜园的位置,原以为来自加州的他也许不了解此事,但未曾想他非常清楚,不仅详细告诉了我菜园的地址,还表示“耶鲁菜园”一事在耶鲁大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耶鲁一度传为美谈。
这块菜地位于耶鲁大学的北部边缘,原本是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却在中国大爷大妈们的精心打理下,长满了韭菜、大葱、香菜等美国百姓鲜有耳闻的蔬菜。
据了解,菜园附近不远处便是耶鲁大学的“中国爷爷奶奶村”,住的大多是中国研究生、博士后们的家长。他们到美国探亲,日常活动就是管管孙辈、种种菜、玩玩太极。这些老人来自中国不同的城乡地区,却有着共同的爱好——种菜。当孩子们在耶鲁大学里为自己的学业打拼时,家长们则通过这些菜园结识朋友,并吃到新鲜而且熟悉的蔬菜。
记者在现场邂逅来耶鲁探望女儿的李大爷,他告诉记者说,在社区自家的花园中,美国人种的是花,而中国人种的都是吃的,由此改变了社区外观,也违反了有关社区美化的规则,一度引发争议。后来种菜一事得到耶鲁校方的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也要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可以施肥,但是不能用杀虫剂;和邻居分享自己收获的蔬菜,哪怕对方不种地;外出时各家会互相帮忙照应菜地;若有人家要搬走了,他们还需负责找到下家,保证他们那块菜地还有人照料。
如今,这片十年前开始慢慢成形的“耶鲁菜园”也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家长的到来发展壮大,并吸引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目光。美联社曾发表一篇文章,颇为正面地报道了耶鲁大学不少中国留学生的父母在学校社区内开垦菜园的事,受到美国网友的称赞。耶鲁的师生和校友们也纷纷赞叹,中国的大爷大妈给耶鲁增色。他们羡慕中国家庭三代人在一个园子里培养家庭价值。也有美国网友说,爱吃菜是个好习惯,还是中国人饮食习惯健康。
(本报纽约1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