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H5
在上海,有一种居住小区名字叫“新村”。它不仅在上海住宅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令人向往的生活区域。在新村里拥有一套房,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
1951年,上海建造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曹杨工人新村,分配给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居住,共计1002户。1952年,上海又决定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地点大多选择在工厂集中的邻近地区,建成了凤城、鞍山、日晖、玉田、志丹等9个颇具规模的新村。
▲点击图片观看H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解决困扰人民群众很多年的住房问题,上海加快了公有住房建设步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在市郊结合部开辟五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居住区,年平均投入使用的居住面积在390万平方米以上。曲阳新村、延吉新村、甘泉新村等一大批新型居住区相继建成。和早期的工人新村相比,新的新村小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房型宽敞,小区品质更胜一筹。
1989年10月12日,历时十年建设的虹口区曲阳新村建成交付使用。这是当年上海规模较大、配套较齐全的居住区之一,占地六十点二公顷,总建筑面积七十八万平方米,总投资二点六二亿元,可居住五万人。新村内多层高层住宅错落有致,引领了住宅小区的建筑风尚。
▲点击图片观看H5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住宅小区的建筑风貌日趋多元化,小区名称也突破了“新村”的单一称呼,越来越引人入胜、丰富多彩。2001年8月26日,环线内最大的危棚简屋“两湾一宅”改造项目———中远两湾城一期工程宣告竣工。10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1.5万平方米环岛花园、1.85公里长的苏州河景观岸线,初步显示出这一以“城”命名的大型社区的迷人魅力。
▲点击图片观看H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197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4.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仅30%左右;2017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1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7.3%。那些令人向往的“新村”,进而成为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作者:王梓含
编辑:胡培炯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