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中
核心观点
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勠力同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将越来越完善,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热播,既叫好又叫座。法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高频词。
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完整的法治理念和系统的法治思维。
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2014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
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先进性、优越性所在。
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具体要求,也是法治思维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
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16年12月 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将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是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三是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勠力同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将越来越完善,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