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为世博会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部分,“云厅”为“WETALK世博讲坛”首次开启。今后,这里将举办论坛、讲座等,成为公众的人文家园。国际展览局副秘书长迪米特里指出,世博会博物馆作为国际展览局官方博物馆,既属于上海市民,也是世界的“世博会大学”。袁婧摄
■本报记者 李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融合11家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上海博物馆首次把教育活动从博物馆内办到馆外,推出“哈有劲———行走上海”活动,邀请青少年家庭与专家一起漫步申城,研读历史。
教育,被提到博物馆功能之首,其背后是国内博物馆人在认知上的转变:与国际一流博物馆相比,国内博物馆教育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眼界——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不能将眼光仅局限在馆内,而应该具有推动社会向更高文明水平迈进的担当。
补博物馆教育之短板,需从“童子功”练起
“上海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样的底蕴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等待人们去发现、欣赏。我们的活动便是在用脚步丈量上海的历史文脉。”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这样阐释“哈有劲———行走上海”举办的初衷。之前一次试走活动中,15组家庭跟着领队老师观摩了土山湾美术馆、光启公园、天文馆、徐汇藏书楼、徐汇中学。“以前只知道我们有很多高科技的游乐场,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参加完这次试走活动,10岁的小男孩曹宸意犹未尽。
“补博物馆教育之短板,国内博物馆目前迫切需要练‘童子功’。”杨志刚直言,青少年是一个人智能发育、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推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据透露,从1952年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便有意识地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从最初简单的宣讲活动,到如今每年近千场各类活动。
2016年底,上海博物馆在常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全新的“亲子儿童教育平台”。
该平台针对4到14周岁的儿童及其家庭,截至目前已推出30余种200多场活动,包括亲子导览、绘本阅读、手工活动、行走考察等,营造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良好氛围。未来,上海博物馆东馆还将设立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博物馆体验的常设空间——“探索宫”,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里面有互动性展陈、有场景,通过体验和互动探索人文世界的奥秘。
教育功能的实现,要融入博物馆日常的方方面面
2015年,《博物馆条例》 的实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在这一我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中,“教育”两字被提到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它的后面是研究和欣赏。其实,从1905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伊始,启迪民智就被看成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放眼世界,教育活动丰富与否、质量高下不仅是一座博物馆能力的体现,也是当地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教育专家陈曾路指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要融入博物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与国际上知名博物馆相比,国内博物馆的差距在于理念。在大英博物馆,不仅有专为残障人士设计的电梯、洗手间、轮椅等硬件设施,也有标本触摸、导盲犬服务、声音增强系统、音频解说导游等专门性的服务。而如何为残障人士服务,是每位员工的必修课,甚至包括前台、讲解员到保安、保洁员,如果轮椅在上坡中间有停顿,10秒钟必有专人来提供帮助。陈曾路说:“这份对残障人士的用心,是最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