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学生在展示建筑设计课程成果。(肖夏璐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未来5年,同济大学的学科发展将走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路。不久前出台的“同济大学2016-2020学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该校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学科,将启动“分类、分层、分阶段”管理的全新模式。
简而言之,对同济现有的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王牌学科、高峰学科,学校将大胆“放手”,由学院实行自治;而对于更多具有“后发优势”的学科,学校将实施“学科先导计划”,即对部分存量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需求,孵化出一批新的战略学科。配合“学科先导计划”的实施,同济将推行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制。
强势学科“计划单列”,其余“亮点学科”今后每年将获倾斜投入
“几乎所有的综合型大学都面临着一个难题: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除了一些传统强势学科,其他学科今后怎么办?”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教授直言不讳,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大学必须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而此前,上海市教委启动的“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也明确提出,高校要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经过评审,同济的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交通和海洋总计4个学科已跻身上海市“高峰学科”。
裴钢说,细致排摸全校工、理、医、文等学科的不同特点,同济提出了“十三五”学科发展规划的整体原则,即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策略,突出已有的核心学科优势,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同济特色的新“亮点学科”。
对于目前已入围或接近上海“高峰学科”水平的学科,同济将实施“计划单列”,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学科自主权,由其自主支配未来5年的学科发展经费。经初步梳理,目前,同济大学“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约占全校所有学科的四分之一。而对于其余四分之三的学科,学校已经按照争取国内一流、内涵提升以及潜力培育的分层目标,编制了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学科办主任孙方霖教授介绍,在非“高峰高原学科”中,提炼出对未来学校学科发展起到支撑和拉动作用的“亮点学科”,同济有清晰的破题思路。“考察海内外顶级名校的一流学科,往往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它在校内往往不是孤立发展,而是得到学校相邻学科、尤其是基础性学科的有力支撑。”由此对接同济的实际情况,该校诸如土木、城规、海洋、交通、环境等优势学科,未来要进一步发展、冲刺国际一流,对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复合发展的需求正日益强烈。
按照“对接国家未来重大需求、符合同济特色”的定位,同济目前初步凝练出10个左右的“亮点学科”方向,并启动实施“学科先导计划”。特种机器人、特种无人机、特定高空测绘,医工结合的干细胞与转化医学……目前,同济已涌现出一批学科“潜力股”。
“学科先导计划”实行首席负责制,“高峰学科”冲刺世界一流
根据同济实施的“学科先导计划”,学校将在打破院系壁垒、成立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团队的基础上,招募首席科学家。每一个“亮点学科”在提出目标定位后,由首席科学家负责专项的设计、管理和建设。通过校级层面的答辩后,学校将每年对“亮点学科”辅以特殊经费和相关学科资源投入,希望持续支持几年时间。
孙方霖坦言,首席科学家的人选至关重要。同济将按照项目的实际需要配给资源,交给首席科学家负责、支配。另一方面,学校对于首席科学家也设有严格的考核指标。
“资源配置围着学科走,学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首席走”。孙方霖说,唯有重点聚焦,才能保障“亮点学科”几年后成为真正的“亮点”。而对于目前“亮点”暂时还不够突出的学科,学校明确“成熟一个扶持一个”。一旦后期形成学科特色,也有机会纳入“学科先导计划”。
对于“高峰学科”,同济明确直接冲刺世界一流,对此,同济部分学院已面向“十三五”提出了“增量目标”。以同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这个目前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未来除了巩固“国内第一”,还明确提出了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学科点上率先产生具有引领性、推动行业重大变革的标志性成果,争取2020年跻身国际排名前10的全新目标。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介绍,围绕“高峰学科”建设目标,学院确定了引进国际一流人才、组建学术攻关团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等重点任务,同时,土木工程学院也围绕“增量目标”,启动了面向学院教师的“增量考核”,即学院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前提下,自由组建参与国际学术攻关的团队,开展前沿、创新的研究,助力学院成为引领国际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科研高地以及卓越人才的培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