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樊丽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诸多女教师中,罗小未是唯一一位被师生们尊称为“先生”的女教授。日前,同济城规学院举行《罗小未文集》新书出版会暨罗小未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今年90岁高龄的罗小未先生及其丈夫、在同济城规学院同样德高望重的李德华教授双双出席。一身梅红色毛衣、一头银发,提及毕生从事的建筑学教育便精神焕发,在场的师生们多次热烈鼓掌,向这位同济建筑系“女神”致敬。
罗小未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自1952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将西方建筑历史、理论和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也是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迥异于法国学院派教学体系的包豪斯“德味”建筑教育模式架构者之一。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郑时龄是罗小未的高足之一。他回忆说,1952年院系调整后,罗先生成为同济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的创始人,从此锲而不舍地开展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教学建设。而此前,她1948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后,于1951年成为圣约翰大学的助教,讲授外国建筑史。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除了教建筑,还开设现代绘画和现代音乐的讲座,艺术氛围浓郁。“当我们1965年春天在杭州参加毕业设计,罗先生以雍容华贵的风度出现在一次晚会上,用美声唱法展示她的艺术功底,在场的学生们和建筑师们满座惊呆——那时候有多少人见过这样的场面!”
但是罗小未的学术之路并非没有坎坷。“‘文革’时期我被批斗、隔离,那时我是‘洋门女将’,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帝国主义的走狗,国际间谍,与党争夺接班人。”
据罗小未的另一位门生、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卢永毅回忆,“文革”时,罗小未被剥夺了上课的权利,原来的教学工作也被套上了“利用建筑史为资本主义国家涂脂抹粉”的罪名。她被隔离了8个月之后重回学校,被安排做教学楼厕所清洁和教研室后勤工作。即便如此,罗小未丝毫没有放弃任何可能的教学积累,在清静的教研室里,她仔细阅读每一期外文建筑杂志,跟踪着当时国外建筑发展的情况。
据悉,《罗小未文集》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著汇集了罗小未数十年来在建筑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其学术论文及著作节选,分为“现代与后现代建筑思想”、“建筑历史教学与史学思考”、“建筑历史与建筑创作的多维视野”、“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以及“圣约翰大学建筑教育回顾”5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