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简称“综合评价试点”)将正式鸣锣。
此项改革不同以往的5%自主招生试点,以及复旦、上海交大历年开展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今年沪上两所知名学府首次推出的综合评价试点,其背后承载的改革意义非同寻常。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的新高考,将如何具体落实“两依据一参考”的全新录取制度?尤其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在招生时如何兼顾公平性与科学性,既看分又看人,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人才选拔的过程?按照一些教育界专家的看法,比起今年已经顺利结束的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复旦和上海交大即将推出的人才选拔试验更具看点!
简言之,今后针对所有高校而非仅仅针对少数名校的招生怎么招?复旦和上海交大是探路的先行者。
为“两依据一参考”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根据国务院去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出台的配套文件,考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将于2017年全面实施,与之相随的将是一根足以影响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新“指挥棒”——未来,高校将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录取学生。其中,“两依据”分别指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的是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从时间表推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后年起将全面推行。‘两依据一参考’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当高校在正常批次录取阶段,一揽子收到记录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大量信息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如何具体开展人才选拔?这需要一些前期已积淀相当人才选拔基础和经验的高校先试起来,积累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位熟悉沪上高教界内情的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为新高考改革探路,上海先行试点,堪称使命在肩。
目前,上海和浙江已被明确列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此外,上海还跻身全国“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2014年9月19日,市政府公布《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国家和上海市级层面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都明确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不同的学校,理应用不同的尺子量人
在2017年之前,上海的高校要为今后的招生选拔做哪些准备工作,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难关需要攻克?有专家认为,这正是复旦和上海交大今年启动的综合评价试点备受国内教育界关注的原因。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基于全市统一信息平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是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的,而面对2015届的高三应届生开展选拔,高校必须要通过考生的高考成绩、自荐材料、学校提供的平时成绩、教师推荐以及学业考成绩和面试表现等丰富的信息,遴选符合各自培养目标、具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一参考”的具体操作机制如何构建,这是包括考生在内的社会大众都关心的问题。
“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表现在人才选拔上,势必对学生的潜质、个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一位熟悉高招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在保持招生公平、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之下,学校的办学特点、培养特色如何与考生所表现的个性特质、学科特长等挂钩与匹配,也将是今年复旦和上海交大启动综合评价录取的看点。
就以这两所学校来说,面对来自考生的高考分数以及记录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信息,复旦和上海交大基于各自的办学传统、学科优势和不同的发展目标,在人才选拔环节,应该表现出不同的关注重点,换言之,社会期待这两所高校能够拿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尺子”来量人。
“在这一点上,美国高校是非常典型的。哈佛、耶鲁以及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都是一流的世界名校,但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样。有的是培养领袖人物,有的是培养科学和工程界的巨匠。”上述高招专家表示,大学如何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继而对考生的个性特征、学术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更多中学生在读高一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就能明确不同高校的揽才偏好,继而早做准备、自主选择,这是今后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本土高校在招生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探索更公平科学的选才之道,全新改革备受关注
有专家认为,复旦和上海交大今年首次推出综合评价试点,完全有可能开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方式。
早从2003年开始,国内部分名校就启动了自主招生试点。过去多年,高校的自主招生在探索科学选才上取得了不俗成绩。总体而言,10年来,复旦、上海交大的招生模式受到了考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也推动了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这些有益经验正是不断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宝贵财富。
也有专家认为,复旦和上海交大此次的综合评价试点值得期待,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或许会回应教育界存在已久的一种声音——高校还有没有更高明的选才方法?
由此谈及复旦和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试点,专家们认为,在贯彻“两依据一参考”的过程中,如何在操作机制上兼顾高效与公平;如何兼顾“一参考”本身承载的普适性和特色,两校此次的全新探索不仅仅是面向上海、浙江两地近千名考生的一次全新试验,对上海高校乃至全国范围的高校,更具先行先试的意义。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