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1月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让沪上很多大学感到憋屈。此次学科评估对全国高校的95个一级学科排了座次,结果,上海高校仅在7个学科中获得“全国第一”,位列北京、江苏和湖北之后。一时间,针对沪上高教界“退步”、“滑坡”、“绩效差”的批评声、质疑声纷至沓来。(见本报2月24日一版《上海高校寻求突围之路》)。
昨天召开的上海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市教委领导和来自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再次把话题聚焦于学科评估报告。大家达成共识:具体的排名可以看淡一些,但看淡不等于麻木、漠视。上海高校必须对目前的学科建设处境和发展困境有所触动,有所作为。
从档次查找问题——学科重复建设,“撒胡椒面”不是发展之道
根据这一轮的学科评估报告,上海高校总体学科实力全国第二。但若与排在前面的北京比,差距甚大;与其后的江苏等省市比,差距又在缩小。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少上海高教圈内人士认为,与其左顾右盼,不如静心自省。
比对评估报告中的一些数据,有人看到了上海高校学科布局的短板:和江苏比,沪上高校虽然在优势学科的数量上略胜一筹,但劣势也明显:学科覆盖面不够宽。江苏高校参评涉及90个一级学科,而上海只有78个。
有专家提醒说,基础学科和大学科重复设置率高,这个问题在上海高校中比较突出,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具体学科为例。上海目前有15所高校设置“应用经济学”学科,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评上全国重点学科。再如“化学工程与技术”,沪上有10所高校同时设置这个学科,但除了华东理工跻身第一档学科外,其余的学校排名均未进入前四档。
学科“多却不强”,什么原因?
“有的学校关起门来搞学科评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科,谁做得好就扶持谁。乍看起来,这么做很公平。但仔细想想,这些受扶持的学科拿出去和人家比,有优势吗?是不是还有一些急待发展的、社会需求强烈的新兴学科,却苦于没有投入呢?”市教委的一位负责人直言,高校学科发展要对接社会需求,同样一笔投入,到底拿来扶需,还是扶强,不同类型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前瞻的考虑。
也有调研发现,有的大学一味求“大”求“全”,在推进学科时撒“胡椒面”。因为“校长不想得罪人,各个学科都分一点,结果大家都拿到了钱,但谁都不拔尖。”
从需求观察学科布点——面临新兴产业,大学有学科没支撑很尴尬
观察沪上高校的学科分布,不少学者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汽车产业这类代表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兴领域,社会对大学有所期待,可大学偏偏“无动于衷”——有学科覆盖,却没法实现学科支撑。
顶尖优势匮乏,是大学无法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联动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最典型的例子就在浦东张江——这几年,高新电子企业悄悄撤走不少,医药企业却扎堆前来。“这一进一出,和上海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是对应的:比起微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学科,上海的医学和药学要领先很多。”
“大学的学科要发展,到底是主动谋划,还是随着办学的惯性或惰性,让它自发式生长?”会上,一位市教委负责人的思考,引起不少学者共鸣。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沪上高校有哪个学科可以在这一领域承担相应的前沿研究?找来找去,在城市安全这个学科领域,上海有一所高校有点基础。相关部门本想去扶持一把,但左敲右击,学校就是不起劲。原来,城市安全这个研究方向太小,委身于土木工程大学科里尚未剥离,还没有“单飞”的想法。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城市老龄化现象严重,上海高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实力很强,但护理学的发展却比较缓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很多高校都开了设计学专业,但能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的却凤毛麟角,在这一学科,上海和全国其他高校比起来落后不少。
有与会者感慨:上海高校有很多传统优势学科,对接的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除了保持原有优势,服务兄弟省市,是否也要思考形成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服务上海产业发展的能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