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复旦大学推出一项针对留学生的新试点:学生公寓拨出10个床位名额,让留学生申请和国内的本科生同住;在上海交通大学,很多社团招新活动开进了留学生院;而同济大学中意学院的课堂上,45名来自意大利的大一学生和中国同学也坐在了同一个课堂,中意学生比例接近1比1……
眼下,沪上高校正在努力破冰,让中国本土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从“两个活动圈子”逐步“打成一片”。因为随着上海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逐年攀升,到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越来越多,国内大学长期习惯的“圈养”留学生的方法渐渐行不通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一所大学里,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各管各,那还能算是国际化的大学吗?
留学生数量近年激增
在国内几乎所有大学,外国留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对留学生,国内大学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和人员。
问题是,大学对于留学生的“特殊礼遇”还能维持多久?正如很多高校留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所预感到的,随着大学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管理上的新挑战也来了。
根据《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披露的信息,到2015年,来沪就读留学生人数将达到7万。目前留学生最多的前5位国家依次为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和泰国;选读最多的5个学科依次为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工学。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记得,大约10年前,该校留学生人数刚破千人大关,而今,全校留学生已达4600多人,来自欧洲和北美的留学生明显多了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文军教授还发现,留学生群体中,不仅学历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到中国学习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
来自复旦大学的统计也显示,该校留学生中,约3600人的学时在半年以上,进入各个院系的学历生超过65%,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这个数字是2006年的3.4倍。不仅如此,在经济学、国际金融以及国际贸易等经管类专业中,留学生比例已占学生总数的30%。
对高校来说,留学生规模动辄数以千计,直接意味着“圈养”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更多外国留学生也有了走近本地学生的意愿。
中外合作不只是引入师资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首选留学国。但如果抓住眼前的大好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向留学热门国的目标迈进一大步。”董琦分析说,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很多外国学生看到了蕴藏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的发展机会。“坦白说,有的工科专业我们和美国是有差距的,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恰恰在于中国还在发展中,工程数量多,机会就多。”另一重要因素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看到了国际交流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留学生多了,自然助推了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过去,留学生只要报考国内高校的学历生课程,基本上都能被录取。”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处负责人丁洁说。但从去年开始,本市985高校都要求留学生必须经过两轮笔试,录取比例也提高到4∶1或者5∶1。由此,留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人数开始下降,研究生的人数则逐年上升。
“传统的中外合作项目,通常是海外引进师资教育中国本地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相关负责人坦言,选择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大多把它作为未来出国的通道,学生在整个项目里缺少国际化的体验,这是“硬伤”。“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跨国竞争力,打造真正的国际化教学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从去年开始,该学院逐渐增加了境外学生招收人数,刚开始只有港澳学生报名,而今,来自俄罗斯、东欧和英国等国家的学生都已加入。
本土大学得学会“放手”
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真正“走到一起”,一位沪上985高校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直言,很多针对留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理念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度调整。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同吃一个食堂、同住一间宿舍,似乎也没太大的生活障碍。但中国高校认为住宿条件有限,还没有专辟个人淋浴室或安装空调,因此对让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住在一个屋檐下顾虑重重。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借鉴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本土高校到了该“放手”的时候。“就算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生活习惯不同,住在一起会发生矛盾,这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应由学校大包大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