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被列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长水当歌,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读不完的诗篇。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
中华书局出版
人类早期文明可以在很多地理环境中产生,包括高山、海岸、河流、峡谷、平原等,但与河流最为密切,催生了很多伟大的古代文明。河流与文明之间,前者相对稳定,后者有兴有衰,往往断裂消亡者多,复兴重生者少。而且,文明有大有小,不同规模的流域文明也会彼此影响、交流融合,成为更高的文明共同体。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书·沟洫志》云“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四渎”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四条古代独流入海的大河;在古人心目中,黄河尤为神圣,故被列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但黄河对于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意义何在?我们该从什么角度去全面理解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呢?最近读葛剑雄先生新著《黄河与中华文明》,对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
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以长期的研究思考与专业研究为基础,将科学与人文结合是非常好的呈现方式。该书就是基于专业研究、实地考察,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开发变迁两方面事实出发,全面讨论了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开发变迁的差异性、互动性,展示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复杂关系的历史图景,展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其生息繁衍环境之间的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更全面地感受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及其历史地理背景。但该书不靠传说与想象,而依靠历史事实去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辨析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
引言中作者即从人地关系理论与田野实践出发,辩证地分析了河流与人类关系的本质、演变的复杂性及差异性;认为“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条河流必定会孕育出一种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长、水量越多、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伟大”。同时,作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范围,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创造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因此,很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人类文明与河流的互动关系发生影响,包括偶然性事件、自然环境的变迁、杰出人物的作用、生产方式的选择、制度的选择等。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展示不同区域的人地互动的差异性,是该书的重要特色。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书中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地质地貌,到分述支流水系,再谈黄河流域的文明变迁与人地互动,将黄河流域内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系统化,让读者去自己体会。同时,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并非在于干流主河道。相反,日常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地方往往是大大小小的支流及其流域环境。黄河干流不是黄河流域的全部,相对而言,支流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开发环境。因此,在对地理环境的介绍中,该书以黄河干流流路为视角,自西向东分述沿线支流水路,对黄河上中下游分别介绍,特别是对较大的流域,例如湟水、渭水,以及河道平原、银川平原等,理解它们的环境特点与差异。此外,该书重视吸收现代调查数据与最新研究成果,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黄河沿线的关键水文及历史文化特征。例如书中引用了2017年出版的最新黄河流域基本地理调查数据。介绍沿线基础地理情况,是了解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深刻理解黄河流域孕育文明、促进文明演化的重要基础。
▲黄河古渡口,相传文成公主曾在这里渡河,远嫁吐蕃。
东方的“新月沃地”
不过,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多条世界级大河的国家。在不同阶段,长江、珠江、辽河等河流也都有古代文明发祥,以及长期的相互传播与影响。众多河流流域及其文明发展、交融才汇聚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体形态,但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为特殊。她在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方面所拥有的综合优势,让这里孕育的流域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及结构的核心部分,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品格与文化基因。书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与地理事实,归纳起来,黄河流域拥有的这几个方面的独特性,是能够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贡献的主要基础。
这里地形地貌差异极大,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一条世界级大河,黄河流域地貌景观之丰富,当为世界之最。她贯穿了如此迥异的地貌与地形,包括上游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部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以及东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比较来说,在地貌多样性方面,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尼日尔河、刚果河、印度河、恒河、澜沧-湄公河等世界大河都不及黄河。黄河干流从中国地势的第一到第三阶梯,沿线拥有高原雪山、戈壁沙漠、峡谷平原、湖泊丘陵、湿地海涂等十分丰富的地貌环境。她一路上汇泉纳水、穿峡越岭、激沙凌波、踏浪融海;而沿途多样的地形地势更像是重重障碍,但她川流不息、因势利导、腾挪闪转、只争朝夕,终入大海。丰富的地理环境差异为人们探索知识、发展生产、激发想象、升华精神提供了无尽资源。
这里有东方“新月沃地”,为早期农业开发、文明生发提供了理想条件。众所周知,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再加上东地中海沿岸,它们在地图上看就像一弯新月,所以被称为“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类比来看,在黄河中游的渭河与汾河平原,这一大片连续弧形谷地,正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新月沃地”。渭河—汾河谷地是晋陕盆地带的重要部分,再加上邻近的伊—洛河等豫西盆地,流域面积共约20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早期农业阶段,这里综合自然天赋条件得以发挥利用,非常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促进了农业化。“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经》中就有很多诗歌反映这里的古代农业场景。适宜的条件让这里培育了早期本土农作物,发展了天文历法、灌溉水利、农学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促进了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并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和地缘枢纽。也正是从这个中心出发,早期黄河农业文明不断向四周扩散,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以及珠江流域和东北平原都渐次得到开发。
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
这里是各民族大熔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地带与历史主动脉。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地理多样性、差异性,孕育了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中游的农牧交错地带、长城内外,中原农业与少数民族游牧长期并存,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该书就展示了商周到清末不同时期的重要移民故事,包括永嘉南渡、靖康之乱后的外迁等。在这里,历史上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今天仍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一成。当然,这里也是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分布变化集中的区域,或割据一隅,或统一黄河流域,是观察历史上周边与中原关系演化的重要舞台。列国纷争、北人南迁、王朝更迭;时而胡化、番化,时而中原化,“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同样也有长期的边地贸易、持续的文化交流以及繁荣的丝绸之路。一部黄河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独具特色。这些都沉淀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多民族交融的共同文化基因,也培育了中华文明对多样性的包容性品格。
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理河患的重要历史见证。“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下游河道进入平原,流速骤降、缺少天然堤约束,以至支岔漫流,在华北平原大范围游荡。后来人们逐渐筑堤束河、稳定河道,但泥沙日积月累、河身决徙无常,使她成为历史上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泛滥之地,往往平地飞沙、河道扭曲,川泽原隰,无不受害。以至农田荒芜、城池湮没、丘陵沉沦、湖泊淤平。她的影响,在历史上几乎扫荡了整个华北平原,北到河北与渤海沿岸,南抵淮河与苏北海涂。“微禹,吾其鱼乎!”,为驯服河流游荡、避免河患,从大禹治水传说到现代水利工程,从古代帝王到朝廷百官,从如何理解黄河复杂的水沙运动,到探索战胜河患的规律与实践方法,包含了历代治黄专家的无数心力与智慧,涌现了太多人物与故事。书中就详细介绍了汉代贾让三策与王景治河、宋代高超合龙、元代贾鲁白茅堵口、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清代靳辅寓浚于筑、民国李仪祉全面治理,直到当代专家的全流域综治工程。一部黄河史,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抗灾治河史。这场数千年的斗争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勇于战胜自然灾害的独特民族品格。
古老的黄河与中华文明、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数千年的历史往事,要将其中线索勾勒出来,并进一步讲清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这是极具挑战的。该书全面展示了黄河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贡献的历史与地理背景,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以及她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长水当歌,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读不完的诗篇。
作者:鲍俊林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