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右一)、周明(右二)、齐雅丽(右三)在礼泉看望阎纲(左一)
10月30日一大早,被誉为“文坛基辛格”的周至籍著名作家、编审,86岁的周明先生陪同作家张兴海、鲁敏等人来礼泉永康颐养中心看望88岁的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探讨长篇小说创作问题。
巧的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齐雅丽等人也来看望阎纲。贾平凹说:“一直想着看阎老师,走不开,昨晚听说周老师今天来礼泉,我和雅丽上午参加完会就赶过来了。”
互问身体。阎纲说:“能吃能睡,没心没肺,读读写写还没痴呆。”
一旁的周明正要开口,阎纲抢话:“周明亲口说他连续熬三个通宵没麻达!”
贾平凹拉着阎纲、周明的手笑着说:“我也老了,写东西慢了。”
“平凹把写作当生命,把小说当情人,从早到晚关在屋子里,顾不上家。” 阎纲补充说:“礼泉县和平凹有缘分,他的成名作《满月儿》就是以王保京烽火社女孩子为原型写的,我最早称他是‘风格作家’……”
阎纲桑梓情重,一直关注陕西文学的发展。1960年,柳青的《创业史》出版后,阎纲受《文艺报》指派,拜访柳青。同为陕西乡党,两人在一次会上一见如故,随后阎纲追踪《创业史》18年。其间,他六次拜访柳青。
路遥的《人生》刚发表时,阎纲第一时间向他表示热烈祝贺。贾平凹发表《满月儿》时,阎纲赞他有才气,后评价平凹灵性十足,细腻从容,俗而雅,巧而奇,色而空,实而虚,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中国文学史上,“平凹风格”自成一家!
阎纲回忆,他曾对马腾驰说,丹凤出了个贾平凹,礼泉为什么不能出个马腾驰?“真还巧了,平凹主动给马腾驰的散文集写序,《背馍》一书今年出版。”
说着,阎纲激动起来:“平凹对我有恩。在我最作难的那些日子,想读平凹安安心,平凹寄来《月迹》,扉页上写下这样几句话:
久未联系,但心系之。先生文德,天下有辞。年过五十,随心所欲。
当初三秦走友、九州获才,如今京都若有慢,长安高筑拜将台。
阎纲师正
平凹 九一初
字肥人瘦 纸短情长,厚意自乎友情,让我百感交集。”
此后,阎纲称呼贾平凹是“我的小弟弟、大作家。”
▲阎纲为周明、齐雅丽、贾平凹和前来看望他的文友讲述文坛趣事
此时,礼泉县作协主席王楸夫、马宏茂闻讯赶来,高朋满座。
贾平凹给阎纲带来他的新作《暂坐》,阎纲回敬“废都坐看”。
▲阎纲书赠贾平凹“废都坐看”四个大字
大家疑惑,“应该是‘废都暂坐’嘛!”
阎纲说,还是“坐看”为好,平凹懂得的。《废都》被禁,出版社受罚,责编田珍颖党内严重警告,平凹成了流氓教唆犯,正好家里出事又患乙肝,谁解其中味啊!十多年后,中宣部翟泰丰副部长下令解禁,又过些时日新版《废都》出版。
阎纲说:“查禁复解禁,发现死了的庄子蝶原来活着,就活在当下文艺界。‘坐’是《暂坐》。《暂坐》依然写废都长安,繁华又杂乱,空虚又厚重,男女独立了,爱情分化了。语言了得!像散文诗,有禅意,《红楼》一梦!‘看’是回看‘废都’,《暂坐》是《废都 》的姊妹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阎纲向贾平凹和齐雅丽赠送《阎纲专辑》,并题写:“家史,国史,文化史,历史在悲剧中推进”。
听说贾平凹来了,阎纲所在的永康颐养中心董事长康长良与书记郭立也赶来了。阎纲介绍说,“永康颐养中心”是五星级敬老院,陕西的名牌。
▲阎纲向齐雅丽、贾平凹介绍他在颐养园情况
十二点该吃饭了,“吃自助餐!”阎纲说,不妥,贾平凹写过《罢宴》。陕西人爱吃面,平凹专找哪家媳妇面擀的好去哪家写长篇,有道是:临行吃妈一碗面,浑身是胆雄纠纠。众大笑。
“吃羊肉泡去!”康长良说“我请客!”
众人顺路参观永康医院。阎纲说:“养老是世界性的大难题,老汉不走了,平凹你老了也来吧。”
周明说:“开什么玩笑,平凹能来这儿?”
阎纲说:“这儿离医院百步之遥,按呼叫器立马来人。”
总共二十四个,大队人马,兵发“庆阳泡馍馆”。
留着大胡子的店主称其父常提到贾老师,贾平凹说:“令尊大人我拜访过,他的书法好,你们县是书法名县,我写过文章。”
泡馍已毕,阎纲提议去“文翠轩”,保证一字不写,纯粹喝茶说话。
轩主白明龙是陕北吴堡人,贾平凹说,吴堡出名人,柳青就是吴堡的。吴堡我去过多少趟,感情很深。
白明龙让烟,贾平凹说,原先一天三包烟,现在一天限到十根,忍了。
白明龙求贾平凹留言,贾平凹笑着接过册页,题写“远瞻”两字,周明和阎纲也应邀分别题赠“高山流水”、“金玉怡性”。
在座有人问贾平凹:“听人说,你每次写东西,总要点上香,是真还是假?”
“有时候点,有时候不点。”贾平凹说。
“为啥?”
“高兴了就点。”
又问:“写你那样的小说,需要多大的静心呀。《秦腔》的背面写着一段文字,其中有一句话我牢牢记住了:‘生活漫流式的细节连缀。’这样的写法太难了,特别是那些下意识的心里细节。”
贾平凹说:“我喜欢那样的写法。此时,我也想起《秦腔》开头的几句话,大意是:我呆呆地站了很久,一回头发现脚窝里都长满了蒲公英。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软了。接着笔头一转,就转到别的上去了。”
再问:“你到西安城都几十年了,农村生活的那些细节,特别是那些心理细节,你是咋知道的?
“经常在农村转呢。”
笔者问:“您现在用笔写还是用电脑?《秦腔》那么厚,写上一遍,改上两遍,就是几百万。”
“所有文字都是用笔。”
六七个小时过去了。握手告别,布衣低调,个头不高的贾平凹,留下了高高大大长长的身影。
作者:魏锋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