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是人民军队的一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战将。他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因上甘岭一战成名。之后,他历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已经74岁的秦基伟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除了卓著的战功,性格直爽的湖北汉子秦基伟还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那玩意儿我信不过,我得听你当面交代”
1933年秋,秦基伟已升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团长。他后来回忆,当时警卫团为总部首长贴身部队,作为团长的他外出常有一骑兵班相随,每人一长一短两支枪,后背插一把大刀,短枪挂红穗子,大刀挂红飘带,漂亮扎眼,跑起来迎风招展,神气又威风。
随着红军物资供应的改善,红四方面军总部为所属各团都配备了一部电话。秦基伟始见电话,不知为何怪物,铃声响时竟手足无措。一旁的战士忙说:“团长,这是电话。郑部长在里面,要与你说话哩。”
秦基伟瞟了战士一眼,把话筒放到耳朵边,里面果真传来了时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义斋的声音。由于秦基伟心存疑虑,郑义斋的声音是听清楚了,话的内容则没听明白。
如同往常一样,郑义斋交代完任务后问了一句:“明白了吗?”秦基伟也如同往常一样,胸脯一挺,答道:“明白了。”
放下电话,秦基伟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执行什么任务,只好策马飞奔15公里至总经理部当面请示。郑义斋见到秦基伟,大吃一惊问道:“你不是出发执行任务了,怎么又来了?”
秦基伟只好说:“那玩意儿我信不过,我得听你当面交代。”
郑义斋哈哈大笑:“那不是玩意儿,是电话。现在条件好了,团里都安了电话。以后下通知报情况,大家都用电话,你要习惯。”
闹出了笑话,秦基伟开始反省自己:都当红军团长了,连电话都不知道,真丢人。看来光知道甩帽子挥大刀玩命是不行了,要适应新的职责,掌握新的指挥技术。他暗下决心:要学习。不加强学习,闹笑话事小,贻误了战机,事可就大了。
“怎么还当司令呢?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
1937年10月,秦基伟奉八路军一二九师首长之命,单枪匹马来到山西省太谷县,拉起了一支以学生为主的抗日武装,有200来人。不久,赖际发率领榆次游击队也赶到了,他的队伍主要是晋华纱厂的工人,有100多号人。根据一二九师师部命令,这两支游击队再加上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合编在一起,成立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第一支游击武装———“秦赖支队”,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共有500多人。
此时正逢敌后抗日武装的大发展时期。“秦赖支队”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迅速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不到两年时间,兵力就发展到5000多人,翻了十多倍。其所管辖的地域范围也十分可观,有辽县、和顺、平定、寿阳、榆次、太谷、祁县、榆社、徐沟等10多个县,这些县的县长和县委书记都由“秦赖支队”委任。
“秦赖支队”同敌人开展游击战,特别是拔据点锄汉奸,干得最有声势。当时秦基伟一声令下,10个县一起行动,一夜之间能除掉百名汉奸,所以那时候汉奸们都吓得不敢动弹。
除了坚持武装斗争外,“秦赖支队”还组织生产,筹款收税。赖际发住的那间房子里堆满了大小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税款,这些钱都上交给了一二九师,使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壮大。
那时候,“秦赖支队”威震太行,直到今天在晋中地区,还流传着不少八路军秦司令的故事。
几十年后,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又专程去太行山故地重游。他的老房东听别人喊秦司令,感到很不理解,拉着秦基伟的手问:“怎么还当司令呢?当年就当司令啦,把日本鬼子打败了,把蒋介石打跑了,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
秦基伟笑了,风趣地回答道:“我是个落后司令嘛!”
一个八路军的少将,被误会调戏妇女,怎么得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一度扑朔迷离。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达成停战协定。为了执行停战令,由国、共与美军三方代表在北平成立军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被委任为第十二小组的中共方面首席代表,少将军衔。谈判期间,军调部召集各地小组负责人到北平开会,汇报情况。于是秦基伟来到了北平,没想到却闹出个天大的笑话来。
一天空闲的时候,秦基伟和第十小组的中共方面首席代表黄镇一起出去逛街,两个人都是30岁出头,穿着崭新的呢子军服,气宇轩昂。
两人一会儿就到了前门,遇到一个卖烤山芋的。黄镇是安徽人,喜欢吃甜食,说:“老秦,买两个烤山芋吧。”
秦基伟考虑到两个少将,在街上吃东西有失身份,便说:“到前面找个馆子,再好好吃一顿。”
他们走进一家山东人开的饭馆,女招待迎上前来,笑容可掬,热情招呼:“二位长官吃点啥?”
秦基伟是湖北人,说话当然是湖北腔:“有没有hóng xǔ(红薯)?”
女招待没听明白,问:“什么?”
秦基伟又说一遍:“hóng xǔ。”
女招待还是不明白。红薯,也就是山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北平人叫“白薯”,山东人叫“地瓜”,湖北人叫“红薯”或“红苕”。
秦基伟见对方听不明白,就连说带比划,有多长,有多大,是个红皮皮。
岂料,女招待听罢,脸涨得通红,一脸愠怒。
秦基伟莫名其妙,转过脸看看黄镇,见他在一旁古里古怪地笑,这才恍然大悟:女招待误解了,把他的解释和手势同一个下流的思路联系到一块儿了。
这下可糟了,一个八路军的少将,被误会调戏妇女,怎么得了!也算是急中生智,秦基伟拔腿就跑,找到开始时见到的那个烤山芋摊,买了几块山芋跑回饭馆。
女招待看后,笑得直不起腰来,说:“这不是白薯吗?俺们老家叫地瓜,你咋老说是烘须呢?”
这件事给秦基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部队普及普通话,他就给机关干部讲这个故事,效果极佳。
“这么大个司令员,怎么能跟牲口作对,成何体统?”
在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在刘伯承的直接指挥下战斗,受益良多,也挨过刘伯承的批评,但他心服口服,终身难忘。
一天,在行军中要过一座桥。秦基伟骑的那匹骡子平时威风凛凛,但那天不知为什么,就是不敢上桥。他十分生气,让马夫在前面硬牵,自己在后面掏出了手枪,“叭!”朝天放一枪。骡子吓了一跳,赶紧往前蹿了一步。
秦基伟觉得好玩,“叭!”又放一枪,骡子又往前跳了一跳。
那时候,秦基伟虽然已是领导近万人的司令员,但毕竟30岁刚出头,有时候也难免想闹点恶作剧。于是,他一枪一枪地朝天放,骡子就一步一步地往前跳,一直跳到了河对岸。
没想到,这件事当天就传到了刘伯承的耳朵里。刘伯承把秦基伟叫了去,非常严肃地批评道:“你呀你,秦基伟,你那个游击习气什么时候能改掉啊?这么大个司令员,怎么能跟牲口作对,成何体统?开枪吓骡子,亏你想得出来!像小孩子似的,让战士们怎么看你这个司令员?”
秦基伟连忙认错,说:“当时只觉得挺好玩,没想那么多。现在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形象。”
刘伯承点点头,这才宽厚地笑了。
毛泽东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
1953年6月16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时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秦基伟后来说,这是他永生难忘的时刻。
秦基伟跟随毛泽东打了几十年的仗,但面见毛泽东这还是第一次。这次接见是由彭德怀建议的。秦基伟心里清楚,彭德怀的这个建议,是对在上甘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志愿军十五军的一种嘉勉。
毛泽东与秦基伟热情握手后,请他坐在自己的身旁。
“我们过去没有见过面,你在太行当过司令?”毛泽东亲切地问。
秦基伟回答了毛泽东的问题。
在谈话中,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了志愿军部队的情况,从干部战士的情绪到吃穿问题都仔细问到了。随后他说:“在朝鲜作战是很苦的。”
秦基伟说:“苦是苦一点,但干部战士情绪很高,都很乐观,打仗都很勇敢。”
——摘自《党史纵览》2020年第八期
作者:刘明钢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