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三人小组一行视察北平时在军调部门前合影。前排左一张治中,前排左四周恩来
留守营事件,是1946年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城区西南20多公里以外的留守营镇西河南村(今属秦皇岛市抚宁区)发生的一起中国共产党地方部队扣押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事件。这起事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相关注释中有所提及,但语焉不详。
七个美国兵失踪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保证国民党军队向关外运兵,从9月起,大批美国军舰、运输舰接连不断在塘沽、秦皇岛靠岸。11月,经过山海关之战,美军和国民党军队占领山海关,打通了华北通向东北的北宁铁路。
抗日战争期间,北宁线经过的冀东地区是日占区,但这一带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很显然,在日本投降后抢占东北,冀东必然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地区。而横在国共之间的美军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当地军队的“眼中钉”,欲驱逐之而后快。留守营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留守营有冬天取冰贮存、留作复天用的特别传统。在留守营镇的西河由村,有一李姓人家开的一处冰窖远近闻名。1946年7月13日星期六,这一天正值小暑尾端、将入大暑,属于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阶段。当天下午6点,北宁铁路站里的美军长官派出一行八人的找冰队伍。不久,这一行人到了李家冰窖。这群平均年龄仅为20岁的士兵,突然发现已被一群近百名不明身份的持枪武装者包围,枪也很快被缴了。
当晚,驻秦皇岛美军指挥部门迅速派出捜寻部队赶往事发地点,连续进行了六天的疯狂捜索,但七个美兵和那群劫持者早已不知所踪。
驻秦皇岛美军指挥部为什么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此事而作出捜救行动?原来,去冰窖的士兵有八个,而失踪只是七个,有一个漏网了。正是这个漏网者逃回去报告了上级。
宣告真相
倒是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一个特别执行小组的到来,才使忙碌了几天的美军消停下来。
军调部是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1945年12月抵华后调停国共关系的产物,直接受美、国、 共三方共同组成的最高“军事三人小组”领导。军调部于1946年1月14日在北平成立,内 设三人委员会,美方委员是罗伯逊,国民党方面委员是郑介民,共产党方面委员是叶剑英。军调部主要以向国共双方出现军事争端的地方派出特别小组的方式处理问题。1947年2月21日军调部终结历史使命。
执行小组由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广智、国民党代表陈建、美方代表马丁在7月17日组成。19日执行小组正式开始进行交涉工作,北平军调部和当地美军指挥部开始知晓共产党武装扣押美兵一事,当在17日前,因为有报道说“共军昌黎支队张绍义有函分致军调处执行部及留守营之美军司令部,谓因该美军士兵在西南庄(西河南村)鸣枪,故将其缴械扣留”。中国共产党的当事方以这种新闻报道的方式自然地告诉世人真相,也意味着向美方明确宣告是他们扣押了那七个士兵。因此美方也就逐渐停止了进行几天的没头苍蝇般的捜寻。
三方博弈
但事情的最终解决还是颇费一番周折的。从当时有关的新闻报道中能够看出共产党、美军和国民党三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这就是对扣押美兵的原因各执一词而导致释放美兵的条件不能统一。
《解放日报》文章认为:七个美兵侵入解放区,破坏了中国主权,还“向地方民兵开枪射击,当地民兵乃将其解除武装,遣往冀东解放区第13分区司令部处理”,因此共产党部队扣押美兵是正当的。要放人,“美方应向解放区当局正式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对于后来放人,共产党方面是这样说的:“美方代表马丁上校接受美军驻守防地不作违法外出条件”。这意味着共产党方面是得到美方保证不再犯之后才放人的。
美方和国民党方面的态度可从他们的声明和记者招待会上厘清眉目。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美海军陆战队驻华部队司令骆基宣称:这几个士兵“正在秦皇岛西南28英里之西南庄 (即西河南村)买冰之际遭意外之袭击”。美方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但骆基在说这番话时,执行小组中美方代表马丁已接受了共产党代表提出的“保证”条件了。尽管美军方在接到被释放的七名士兵后还特地安排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让一名被释士兵回答“事件发生时,该美军是否曾鸣枪或练习打靶,答称‘无’”,但这种试图通过一个被释放美兵之口来挽救前番因马丁接受“保证”条件之“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美方的招待会是在共产党方面已经公开宣布美国代表作出“保证”之后才举行的。
这种结果的出现,揭开了三方博弈的冰山一角,而各自在舆论之外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说明了三方博弈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方面13日在李家冰窖缴了美兵的枪以后,就押着他们不断进行转移。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和美军则展开了持续几天的联合大捜救。一方“藏”与两方“找”的实际行动正是博弈的一种体现形式。
留守营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反对美军侵入解放区、侵犯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表达了对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进行反人民内战政策的严重不满和强烈愤慨。最后,24日下午俘虏被全部释放,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处理具体问题灵活性的结果。同时,留守营事件也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全面内战发动以来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
——摘自《党史博采》2020年第7期
作者:周守高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