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春,毛泽东同母亲文七妹、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2005年夏天,我两赴莫斯科,寻找到有关毛泽民的大部分档案资料,其中有他本人撰写的报告、汇报材料以及亲笔填写的个人简历材料等等。
拂去历史的尘痕,从毛泽民亲笔撰写的这些材料中,有了令人惊奇、欣喜的新发现!
在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里,毛泽民填写了母亲的名字——文素勤。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里,我找到一份毛泽民代兄长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长达数页,洋洋31项。我惊奇地看到母亲一栏中写着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文素勤。
这是履历表的第28项,要求填写父母的姓名、出生时间和地点、有何不动产,何时、何地?革命前后从事何职业?现从事何职业?居住地详细地址。毛泽民清清楚楚地填写着:
父亲:毛顺生。生于1866年(应为1870年)湖南省湘潭县西二区韶山南岸村。卅岁以前,专为耕种,卅岁后,耕种兼农村贩卖商业。按中国苏维埃阶级分析,最后三年是富农。原有祖田十五亩半栋房屋,两块柴山,但负债很多,经勤苦努力,于1915年卖叔父七亩,但仍负债,1915-18年商业顺利,得以走上富裕的中农,1928年被(国民党)没收。1919年去世。
母亲:文素勤。生于1863年(应为1867年)的湖南省湘潭县四都太坪土凹。是中农之家的子女,出嫁后,娘家即变为贫农,本人是极勤劳的乡村劳动妇女。1919年8月去世。
在以往有关毛泽东的党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只看到“文七妹”这个名字。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冲的时间并不长。他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直到8岁时,父母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17岁时,他又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说他不知道母亲的真实名字,也是不足为怪的。
毛泽民则不同。他自幼生活在父母亲身边,一直在家乡务农,照料父母,直到25岁时才走出韶山冲。特别是母亲生病的那几年,他陪母亲到长沙去看医生,经常为母亲求方抓药。相对于大哥毛泽东而言,他对这个家庭和父母的情况,更有时间、更有机会了解清楚。自然,他也最有可能得知母亲的真实名字。
文七妹,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现名棠佳阁)的一个富裕农家,18岁的时候,她嫁到了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成为农民毛贻昌的妻子,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1893年始,她相继生下了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文七妹没念过书,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忍耐、慈悲、布施、平等,这些思想在她的身上有鲜活的反映。文七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饥荒年,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争吵。毛泽东回忆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毛贻昌想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了文七妹的坚决反对,她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地去接济这位穷本家。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到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是为了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于是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却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当她得知儿子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时候,文七妹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为了求学,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毛泽东早早地便离开了母亲,只是在1919年春,毛泽东把患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母子才得以短聚。其间,毛泽东和毛泽民、毛泽覃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与母亲的合影。
回到老家的文氏病情一天重似一天。1919年10月5日,这位操劳一生、勤俭一世的贤良女人,躺在病榻上,眼中充满了思儿的泪水,在一声声“石三伢子”的呼唤声中告别了人世。
毛泽东接到二弟毛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便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覃,连夜赶路,直奔韶山。然而,天不遂人愿,当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天了。母亲才52岁,不想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守在母亲的灵前,对母亲的思念最终化为一篇摧人泪下的《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后来,毛泽东在给好友邹蕴真写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已的,利己不损人的,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
从毛泽东写的《祭母文》和信件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母亲的眷恋和爱戴。正是文七妹那种忠厚贤慧、善良慷慨、勤劳简朴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母亲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中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礼物。而他自己则吃穿都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母亲的高尚情操让毛泽东受益终生。
——《人民文摘》2007年第四期
作者:耘山 周燕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