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日,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急匆匆地走进毛泽东的书房,在向毛泽东喊了一声 “报告”之后,交给毛泽东一份文件。毛泽东从容地打开这份文件,目光迅速扫过文件,深思了一下,拿起笔来,在文件上写上了“已阅”二字,然后抬起头来,一边把文件交给机要秘书,一边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位秘书,然后,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来,紧紧地握住这位机要秘书的手。对毛泽东来说,这个举动是反常的。毛泽东很关心身边工作人员,但他工作繁忙,对身边工作人员向来公事公办,从不讲客气。 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毛泽东经常在接到文件后,立即开动脑筋,做出处理决定,因此,他往往在签字后立即拿出方案,交代秘书办理,一切都是直截了当。 这次,毛泽东却在阅读完一个文件后,反常地紧紧握住了机要秘书的手。 这使这位机要秘书不知所措。
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文件,是一个关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前途命运的文件。这是从莫斯科发到北京的苏联政府照会。这份照会表示,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马上向北京派出苏联驻中国大使。
毛泽东看到苏联这个照会,内心十分高兴,这是有理由的。原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考虑到了建国后可能发生的多种情况。其中,毛泽东特别考虑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会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如果美国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派军队登陆中国,同时支持蒋介石继续和共产党打仗,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面临危险。中国共产党不怕打仗,有勇气有信心打败美国的人侵,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已经发到产重破环,急需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使国力恢复到战争之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战争,也迫切希望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因此,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不希望继续打仪,而是希望有一段和安定的时间搞建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个强国牵头的阵营,一个是由苏联牵头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由美国牵头的资本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得到苏联的承认和支持,美国就不敢对中国轻举安动,新中国就可能赢得几年或者更长的和平时间。因此,建立新中国后,很重要、也可以说关键的因素,是赢得苏联的承认。这是决定新中国命运的重大外交活动。 为此,毛泽东在筹备建立新中国时,就派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于1949年6~8月秘密访苏,并且直接和斯大林会谈。刘少奇向斯大林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计划。 斯大林向刘少奇表示,新中国一旦成立,苏联将立即承认新中国,并且向新中国派出大使。但是,斯大林的这个表态,当时只是口头上的。如果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苏联敢不敢冒着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危险承认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会不会有什么其他变数?为新中国国家安全殚精竭虑的毛泽东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全世界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原苏联派驻北平的总领事齐赫文斯基也应邀参加了。周恩来的秘书当面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交到他的手里。 开国大典一结束,齐赫文斯基立即把这份文件翻译成这份文件发到苏联时,已经是10月1日深夜。斯大林正在他的办公室里埋头工作。当秘书把这份文件送到他手上时,他快速阅读毕, 立即作出指示:苏联各报刊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苏联政府立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通告全世界。第二天,也就是10月2日,苏联政府各报刊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同时,苏联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任命齐赫文斯基为苏联政府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并且用最快的速度把照会发向北京。毛泽东接到的这份照会 就是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
毛泽东接到这份照会,高兴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苏联承认新中国,从当时国际形势来看,意义非同小可。 这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不敢武装干涉中国,创造了新中国生存的外部环境,也给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以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和国家实力的时间。而且,自从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他一些国家受此影响,有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打算。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就有了这样的外交形势, 毛泽东怎么能不高兴呢?
毛泽东立即把苏联发来照会这件事通报中央高层领导。 之后,毛泽东提起笔来,亲自起草致斯大林的电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看过后,由中共中央以毛泽东的名义发出。这份电报中说:
政府成立第二天即获得苏联的无条件承认,并很快即获得许多新民主国家的同样的承认,这件事给了我们以有利的地位,使许多经常摇摆的人们稳定下来,觉得人民政府势力大了,不怕帝国主义了。又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抛入被动地位。
电报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毛泽东的心声。
(本文摘自《开国大事件》,完颜亮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作者:完颜亮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