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小小尘埃,万里传输,全球循环。小到肉眼不见径直入侵五脏六腑,大到成霾至雾茫茫一片遮天盖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庄国顺所著的《大气气溶胶和雾霾新论》所论述的大气气溶胶即是从微观的纳米级微粒到宏观的雾霾,涵盖粒径相差多个数量级的一系列大气颗粒物。这本凝结庄教授大半生研究心血、易稿15次、历时12年完成的巨著,为大气污染控制和雾霾治理提供理论基础。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为该书举办新书发布会,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雾霾新论”。
大气气溶胶是在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微粒体系,也是构成雾、烟、霾的核心物质,而雾霾是我国近年受到严重关注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该书专门论述了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它总结了作者20年来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的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为代表中国三类典型地区大气气溶胶所取得的成果,论述了各类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揭示了各典型地区的雾霾形成机制,为中国治理雾霾提供具体建议,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大量第一手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大气气溶胶和雾霾新论》
庄国顺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复旦大学副校长、大气研究院院长张人禾院士指出,此书之所以题为“新论”,在于此书以“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平衡”作为研究大气气溶胶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全新指导思想,论证大气气溶胶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阐明天然源的沙尘气溶胶和人为源的污染气溶胶在其长途传输途径中的混合和相互作用,并揭示大气气溶胶导致的雾霾的形成机制。他说,在此专著出版之际,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国大气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这说明了我国在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生态环境文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大气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指导作用。这是此书出版的重要现实意义,它将对大气气溶胶科学尤其是霾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魏晓峰表示,庄教授带领团队20年来从杳无人烟的沙漠,到远离大陆的海岛,在亚洲沙尘传输沿途各典型地区,春夏秋冬坚持采样,积累样品数十万,这种献身科学的执着精神让人感到由衷敬佩,并介绍了出版社编辑团队为保证书稿的高品质所做的种种努力,他期待在大气研究领域继续出版、传播高质量的论著,共同为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段玉森认为,庄教授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他特别提到庄教授及其团队为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大气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十多年来上海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发展,PM2.5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得益于庄教授多年来对大气环境工作者的技术指导。庄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加入大气监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已成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中坚力量。
在主旨演讲中,庄教授用精辟的语言对其20多年来对大气气溶胶和雾霾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指出,污染的实质是人为活动对大气圈、水圈、地圈以及生物圈之间固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平衡的破坏,并用数据说明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是大气中产生雾霾的四类决定性组分,交通源排放日益严重是触发很多地区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并为中国治理雾霾提出了长、中、短期的具体建议。他曾在2013年预言,只要认真落实长、中、短期治理雾霾的各项建议,我国面临的严重雾霾现状在5-10年内必将得到根本改善。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该书出版之际,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比如上海的大气质量从2013年发生大范围、高强度、持续性雾霾到2019年PM2.5的年均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正印证了他当年的上述预测。他坚信,上海能做到的,其他地区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认真落实相关建议,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一定能在5年内得到全面改善。
作者:庄国顺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