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中国》
张经纬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色鹿丛书出版
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这是近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句“哲理”,放在张经纬身上尤为贴切。
张经纬喜欢考古学,但所学专业是人类学,“阴差阳错”没有成为拦路虎,反倒成就了他用人类学知识去思考考古学问题,居然经常有些意外斩获,在考古学界曾引起不小的反响。本书是对张经纬近年来发表的文章的一次总结。全书分为考古中国、探索方法、中国进程、神话时代、趣史、诸野等六大板块。虽是合辑,前后文章之间缺乏统一架构下的严密逻辑关联,但从作者近年来主要关注方向来看,本书所辑文章总体上还是从多个维度较好地回答了书名所指的关键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
人存于世,问题主要有三,即从哪里来,现在干什么,未来将向哪里去。考古学便是通过挖掘寻找器物证据的方式,努力探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前几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推出其畅销全球的历史著作《人类简史》,该书融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多门学科,自始至终向读者说明这么一个得到诸多学科证实的历史事实,即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无论是后来繁衍了我们的智人,还是被智人消灭的尼安德特人等,无出其右。尤瓦尔还勾勒了人类在全球的迁徙路线图。从这一视角看,今天人类文明虽有诸多分野,最终起源指向仍旧九九归一。
张经纬始终在强调这样的观点,即无论是人类学还是考古学,均应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的视角看世界,这样才可能对考古界孜孜以求的“发现‘最早中国’”理念有一些更全面也更科学的认识。
张经纬爬梳考古信息和诸多著作后指出:“周人和秦人并非一脉相承的整体,而是各有起源的不同文化”,“从中国文明史的开端以来,夏、商、周三代都是从东亚核心区的‘外围’一点点内迁的,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所谓的‘中原’为根据地向外发展的。”就是说,“中国”概念的形成,本质上是迁徙到中原后的各路人群海纳百川的结果。为构建抵御外部的合力,他们于是“建立了‘华夷之辨’的修辞方式,封自己为正统,还把周边的人群称作‘夷’”。或者说,最早的“中国”概念更大程度上彰显了政治和军事意图,由于其范围并不十分固定,地理内涵反倒偏弱。
从丝绸之路的形成角度,也可以为“中国”的形成找到蛛丝马迹。丝绸之路曾给国人带来无限荣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度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后来关于丝绸之路的著作乃至考古日益丰富起来,当斯坦因等人从敦煌盗走诸多藏品后,敦煌学的建立与兴起,进一步提升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乃至欧洲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张经纬看来,这条道路还具备另一重意义,那就是与人类起源时代迁徙路线的重合。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自人类形成以来,这条通道便一直存在于世,实际也是后来者进入中原,繁衍后代,成立“中国”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一路上有高山、沙漠、戈壁,充满艰辛,但相较于其它路线仍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是这条路线一直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只是到大航海时代来临后,丝绸之路的地位才逐渐西山日下。张经纬对“打哪儿指哪儿”式考古进行了严厉批判,直陈考古不是拎着答案找注脚,我们“不必畏惧中原(中国)的源头不在中原。中原不是文明之源,但仍可以是中华文明昌盛的舞台”。
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方民族南迁的重要原因,这是学界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此,张经纬认为,这一观点存在选择性错误,当“举出一个天气变冷和人群迁移吻合的例子,就有另一个不吻合的例子等着”。这种南迁到底是否像张经纬所说的“想南迁就迁”,还是因为人们定居能力的强化、对南部自然环境改造尤其是逐水而居能力的提升有着更大关联,似乎还有待探索。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冀朝鼎的名著。张经纬不唯书,认为冀朝鼎以水利工程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并不能佐证“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形成原因,反而认为,“基本经济区的变迁,实际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结果,而非原因”。换言之,政治生态决定了生存状态,水利对经济的影响肯定存在,但远未达到关系一地兴衰的地步。
张经纬对人参在明清时代的“赋魅”分析入木三分,对神话形成的历史变迁也有精彩的阐释。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神话更是如此。神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上天”赋予不可求证的力量,以期达成目的。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力量文化的延续,作为神话重要解读者,往往会按照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加以解读,此即“一切神话都是当代神话”。比如“普罗米修斯在赫西俄德的诗中是个歹徒,是个骗子,在阿提刻是位小神;但是经过埃斯库罗斯的塑造,他成为一位敢于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而反抗宙斯的伟大的神”。因此,要真正理解原神话的隐喻意义,必须尽可能找到神话的真正源头。
最后想说明的是,张经纬的文章轻松诙谐,道理简单通透,金句迭出,即使笔者这样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双料”门外汉,读来也未觉生涩,反倒酣畅淋漓收获满满。字里行间可见,张经纬阅读量巨大,记忆力惊人,思维跳跃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对比式研究和发散性思维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许,张经纬的许多观点有待考古学界以事实反证,但他的观察尤其是写作方式颇为值得学习。
作者:陈 斌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