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约大”UCF(大学基督教学生团契联合会)执委合影。前排左三为曹宝贞
曹宝贞(1923—),女,曾是中共上海地下党员。“文革”前,任中央商业部饮食服务局副局长,1976年调至国务院财贸小组工作,直到1984年离休。上世纪60年代初,她曾是我在饮食服务局的直属领导,每逢随她出差,常听她讲述她参加地下党组织时从事学运的故事。退休后凡赴京去看她,又不时聊起解放前有关上海学运的往事。如今曹老已96岁,她的不少传奇经历,无疑是珍贵的史料。谨借此文,表达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文以曹宝贞第一人称来叙述——作者
在教会学校搞学运
1937年夏,我还在上海中西女中求学时,有一天学校通知我,代表海涵堂(相当于青年会)去八仙桥青年会开会。主持会议的是沪江大学的学生俞沛文(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他倡议各教会学校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全市性的学生组织。不久,成立了“上海基督教学校团体联合会”(下简称“上海联”)。这是一个由党领导控制、以灰色面貌在学生界开展活动的组织,我是七名执委之一。也许看我表现积极,并得悉我有意前往延安,“上海联”中的党员告诉我,可以帮我找到党。于是我在1939年实现了入党的愿望。
这一年我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约大”的地下党组织,由莫振球(曾任刘宁一秘书)负责,同我常在一起活动的,还有赵家梁(曾任李富春秘书)、李肇基、施惠珍、毕玲(吴学谦夫人)、陈秀霞(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之女)等。其中,李肇基最为坎坷。他曾是“约大”地下党活跃分子,虽出身资本家家庭,但革命意志坚强,多才多艺,又善于联系群众。当日军对我后方进行残酷清乡时,他被调往江北根据地从事敌后工作。因当地条件恶劣,他染上重病,为了治病,又因交通受阻,不得已辗转上海与重庆,以至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但迟迟未能恢复党籍。后去参加万隆会议中,遭国民党特务暗害成为烈士。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因为多种原因,在他牺牲30余年后才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以宗教的名义传播进步思想
“约大”是教会大学,校长是洋人,这对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多少有点有利因素。我们先是组织以党员和积极分子为核心,全校性的“大学基督教学生团契联合会(Unive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简称UCF),再由党员带领,按不同爱好,组成多个小团契。有了这个名正言顺的组织,我们就通过举办“慈善市场”(Charity Bazar)、“学普通话社团(Mandarin Club)”等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方针,争取团结群众加人抗日的行列。其中很有影响的一项活动,就是“一九团”和“上海书屋”。
1940年暑假,在“约大”举办了一次四个教会大学合办的夏令营。因为办得很成功,结束时大家舍不得离去,有人提议要建立一个经常联络的机制,于是就产生了由19人组成 的“一九团”。表面上是宣讲圣经故事,利用合法的宗教魅力吸引青年人参加,实际上是地下党组织借此传播进步思想,鼓励群众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一九团”起初由我负责,不久我另有任务,转交给由我发展入党的夏孟英掌管。也许得力于她出色的组织能力,“一九团”不仅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所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样。不少青年经过“一九团”的磨练,提高了觉悟和能力,在毕业离校的“一九团”成员中,几乎有一半都入了党,这无异为党培养和输送了有为人才。
不仅如此,“一九团”还在资金上为党作出了贡献。大约在1946年,大家集资在戈登路美琪大戏院附近盘下一个店面,开办了抗日胜利后上海最早的一家进步书店——“上海书屋”。“书屋”除销售进步书刊,还通过从解放区过来住在我家的梅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者、后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以及徐迈进(曾任国务院二办副主任)等朋友,得到诸如《兄妹开荒》等在延安的出版物,还有《新音乐》《时代学生》等进步杂志。为配合在兰心大戏院演出《黄河大合唱》,“书屋”发动和慰劳印刷厂工人,加快出版《黄河大合唱》曲谱和歌词,大大提高了宣传效果。“上海书屋”经营近两年,其盈利以及国共谈判破裂后停业的变卖资金,都成为上海地下党组织经济来源的补充。
我在“约大”做了三年地下党工作之后,于1942年被调往中共上海教会大学工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扩大为大学工委,又称学分委,由金瓯卜(后成为我老伴)任书记,莫振球和我为委员。我先后负责联系的大学,除约大外,还包括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上海医学院,以及东吴大学、同德医学院、南通农学院等校。当时,除了要做学生的工作,还注意对大学中知名的知识分子做统战工作。例如,当年在“约大”,编辑著名期刊《西 风》的教授黄嘉音和黄嘉德两兄弟,就同我们有很多接触。我们还鼓励党员和进步学生,了解和关心教师。有些自助性活动,如协助困难同学自办食堂,集资设立消费合作社,组织医学院开办社会义诊等等,都尽量去争取开明教师的支持。总之,当年上海的学运,利用大学这个平台,把传播我党的影响,同宣传抗日救亡,团结群众,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发挥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段历史,值得后人加以传承和弘扬。
作者:曹宝贞、李景端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