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曾启雄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孔子呢?都知道他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但是如果不借由经典走近他的人生,仅凭后世将他尊为圣人,高捧到云天之上的刻板印象,远远望去,似乎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可以被感知的温度。在好学生颜回眼里,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位给他带来如沐春风之感的师长。这位师长拥有浓厚的艺术家气质,醉心诗歌,笃爱乐舞,对烹饪很讲究,也深谙色彩的妙处。林语堂透过“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一句,感叹孔子于衣裳配色上有发明之才,他调侃道:“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这样的色彩搭配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同样是读《论语·乡党》,色彩学学者曾启雄则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中发现,孔子居然对植物染色也颇有心得。表面上看,孔子是在借物比喻讲大道理,但是从不用深蓝色、黑色的面料做衣边,不拿红色、紫色的衣料当内衣穿这些细节看,孔子是熟悉染色工艺,也体恤染工艰辛的。
《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一书是曾启雄谈色彩的著作,在《孔夫子讲真话》一篇中,他提道:“染色在早期,多半无法一次到位,染工从自然界取得染色材料后,均要通过浅染,再一次次重复叠染,才能得到深色或较鲜艳的色彩。说得清楚一些,就是染好、晒干之后,重复这些不能间断的工序,有些甚至需要染到三十多次,才能得到预定的颜色。”所以说,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复的劳动取得的成果做衣边,把染三十几遍才能得到的颜色穿在里面,真是不可助长的奢靡之风,应该被批评。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是经过孔子编选的《诗经·小雅》里的片断,塑造了一个满心期待丈夫归家而无心采摘的妻子形象。两千多年以前,可以采的“绿”和“蓝”是什么?在《蓝绿本一家》中,作者追溯了它们的前世今生,原来“绿”是菉草,“蓝”是蓼蓝、菘蓝,这些低矮的草本植物采摘起来非常容易,就像采摘番薯叶那般。采了菉草和蓼蓝后做什么用呢?当然是用来染色了。菉草可以染黄色,蓼蓝可以染蓝色,两相叠染又形成了绿色。所以今天我们说起的绿色就是从菉草来的,把代表植物属性的草字头摘掉,换上了与纺织、染色寸步不离的绞丝旁。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绿字和蓝字在色彩表现上的存在感都很低,特别是蓝字,很可能是在白话文运动后才拥有了形容颜色的义项。这里不得不说古人很有意思,既能用红、丹、朱、赤、绛、彤、赪、绯、赭、缙、赩、缇……这么多的字来对应一个红色,也能用一个青字就把绿色、蓝色甚至黑色给囊括了。
《绝色》揣着不小的野心——想要引导读者重拾中国人的色彩记忆,感悟中国人的色彩美学,恢复中国人的色彩自信。中国人有许多独特的色彩记忆,比如对于黄色的偏爱。作者通过文化比较的方式,展示了这种独特性。他说,在印度,黄色象征极乐世界;在中东地区,黄色使人联想到沙漠、干旱,象征着死亡,是忌讳的色彩;在日本,黄色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户时期的金币“小判”,带有世俗、财富的味道;在欧洲社会,黄色长期以来带有背叛、胆小、低俗、颓废的意思,比如中世纪死囚的衣服是黄色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大多也会给犹大的衣物涂上黄色。只有中国人,很早就从阴阳开始,生发出五行的概念,以五行的五个方位来对应色彩,分别是东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黄,其中居于中央位置的正统色就是象征土地的黄色。土地包容并滋养万物,因此黄色成为万众景仰的色彩,这份景仰很自然地被追求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独霸,黄色也就成了专属于皇帝的色彩。
当然,关于色彩的记忆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中国人这一生,既向往琴棋书画诗酒花,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茶这个话题,《绝色》一书着墨颇多,可见作者是真的热衷于此。而色彩的记忆能反映许多细腻的情感,比如思乡的愁绪,比如过年的喜悦。
作者笔下的乡愁是蔚蓝的,因为他在台东多良的海边长大,“从沙滩上远望太平洋的那片海,很奇妙的蔚蓝海色,有深浅不同的蔚蓝,令人望着、望着,油然而生一股思乡情绪,不汹涌、不澎湃,却有若干起伏”。乡愁的色彩因人而异,换个来自江南水乡的人问问,他可能会告诉你,乡愁当然是湖绿色的。但是如果问一百个人过年是什么色彩,一百个人的回答都会是红色。“红色绝对是华人过年的首选,连内衣裤、袜子、帽子都要选穿红色,红透全身里外,吸引福气上身”。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糕点,红色的花卉……红色表现出的喜悦极富感染力,让全世界都印象深刻,因此也就成了外国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的色彩。作者擅长传统染色,谈起古代的红色染材,简直如数家珍:植物有中国茜、红花和苏枋,矿物有朱砂和铅丹,动物则有胭脂虫、紫胶虫。《绝色》书中收录了不少染材的图片,除了这里提到的部分,还有蓼蓝、紫草、乌桕、黄檗、栀子等,用这些材料染红、染蓝、染紫、染黄的效果图也相当精彩。
《绝色》的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在有限的篇幅内,分享了许多与颜色相关的历史片段,许多口口相传、沁入人心的传说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丰富信息,领略到中国传统色彩日积月累的醇厚感,并唤醒自身对中国色彩的那份肯定和传承的决心。
作者:费明燕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