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 刘伯承改任第一二九师师长。9月30日,他亲率第七六九团作为先遣队出师抗日。
渡过黄河,刘伯承和部队在侯马乘火车,一路上他查阅有关兵要地志,研究经各种途径收集来的情报资料,分析晋北前线的战局发展。行前,八路军交给第一二九师的任务是, 向原平县东北山地挺进,侧击日军后方,配合国民党军组织忻口防御战役。
根据任务,刘伯承设想了初战的打法。火车由太原开往五台县东冶镇的途中,他向第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讲述了忻口战役的态势,指出完 成侧击任务的关键是要大胆果断,打敌侧背。他告诉陈锡联:“我在东冶附近下车,要到五台山总部去开会。第一仗一定要打好,出师抗日的初战胜利特别重要,不但影响到我们的士气,也影响到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不要辜负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你们团单独行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抓住战机,机断专行。”
第七六九团按刘伯承指示, 迅速迁回到忻口外围北路日军的右侧背,10月19日在代县阳明堡奇袭日军的飞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毙伤 敌百余名,取得了第一二九师出师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给了忻口战役以一定的支援。刘伯承后来在一次总结中称赞这次战斗的特点是“侦察清楚,部署周到,动作突然干脆”。
阳明堡战斗后,刘伯承又亲自指挥了七亘村战斗,创造了“重叠的待伏”这种奇妙的战法,并命名为“重叠待伏”法。在同一地方打伏击乃兵家大忌,但刘伯承创造了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同一山沟连续两次设伏歼灭日军的经典战例。
当时,忻口日军遭到国民党军与八路军的前后夹击,攻势受挫,石家庄日军沿正太路进攻娘子关,直趋太原;兵力部署上则采取正面猛攻,侧 翼迂回。防守娘子关的国民党军队告急,八路军总部命令刚到达平定一线的第一二九师主力驰援。刘伯承率第三八六旅赶赴娘子关前线。
10月21日,刘伯承到达柏井国民党军第三军指挥所,军长曾万钟介绍了防御部署和前线战况。刘伯承当即指出:右翼警戒线必须火速派兵,严防日军偷袭。曾万钟并不以为然。刘伯承遂率第三八六旅赶往右翼警戒线上的要点七亘村。
不出所料,日军正从这里派兵透人。26日,刘伯承指挥第三八六旅一部设伏七亘村,打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歼其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
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 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 刘伯承判断日军急于向娘子关防御阵地的侧翼增兵,心理又很骄横,不会因遭到小的打击而停止从七亘村通过。同时,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 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部署和指挥 了第二次七亘村伏击战。
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人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 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
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摘自《刘伯承军事生涯中的兵法谋略》,《党史纵横》2019年第6期
作者:叶介甫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