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育邦的新书——《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感谢。感谢作者的无私,将个人虔诚叩问的阅读心得与我们分享。
育邦的这本书,带领我们深度领略了31位世界文学大家的风采,可以说是育邦个人悉心珍藏的一份私人书单。从入选作家的知名度看,既有大众熟知的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20世纪经典作家,也有穆齐尔、布尔加科夫、让·热内等可能普通文学爱好者不那么熟悉的作家;从入选作家的主攻体裁看,诗歌、小说、戏剧、随笔等不同门类兼容并包;从谈论的作品看,每一篇都特别凸显对入选作家代表作的解读,对每位作家和每部作品的评论和阐释广征博引,这得益于育邦近乎偏执的“穷尽式”阅读习惯。所以,这绝对是一次高密度、高质量的写作,用心不可谓不深,用力不可谓不勤,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传记材料、批评文字中爬梳剪裁的高超技巧,另一方面更是折射出真诚负责的写作态度和鞭辟入里的批评才华,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个当代诗人对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心灵的惺惺相惜之意和崇敬感怀之情。
这样的一本书,堪称一张文学地图,对于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一张藏宝图,可借此按图索骥,汲取世界文学源头活水的滋养。
当然,作为私人书单,自然流露出育邦本人的美学趣味。入选的31位作家,都是现代文学的大师。育邦特别看重那些能对文体形式带来创新的作家。比如新小说领域的阿兰·罗伯-格里耶,育邦评价说:“他对小说本体进行革新实验,使小说真正成为一门永远处于现在时的艺术。”比如荒诞派戏剧领域的贝克特,育邦高度赞赏他对“赤裸的真相和人类精神的本质”的抵达,其作品中弥漫的沉闷、乏味、无聊,恰恰彰显了作家的勇气和坦诚。凡此种种,在育邦的这本阅读手札中,你能清晰地察觉到他对于文学革新汹涌澎拜的召唤。
育邦对经典伟大作家的精神特质,把握得精确而又妙趣横生。在关于巴别尔的文章中,他写到,如果一个作家对应一种动物,那卡夫卡就是甲壳虫《变形记》,巴别尔对应的无疑是马,他的很多作品都写到马,“像木刻版画家一样,把马的各种形象锲刻在恢弘的作品《骑兵军》中”。
育邦在书中隐含的美学立场对每个有抱负的写作者而言,都是一次忠告。这个时代曾诞生了那么多灿若晨星的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作为后来者,我们理应追求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姿态,树立起永不满足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从而在喧嚣甚或铺天盖地的写作中确立起自身写作的辨识度,凸显出自己的独特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育邦的这本书自有其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同样需要向书中提到的这些文学前辈致敬,不仅学习他们的精深思想和文学技巧,更要学习他们那种独辟蹊径、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胆识。
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谈论对经典的阅读,我非常同意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西方正典》)说到底,阅读是一个人的私事,当你屏息入神的一刻,灵魂便逾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超拔而出,独与天地相往来。
那些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一旦诞生,就永远地留下来了。恰如育邦在有关本书的访谈中所说:“作为读者,我相信能够通过阅读来体察人类在时间的流逝中,试图以诗意方式把时间作为标尺深深地度量和标下人类精神的痕迹。我们可以不相信历史,可以否定现在,也可以拒绝未来,但时间的标尺会深深刻在所有曾经存在和即将存在的事物及事件中,并打下深深的烙印。”我想,这才是育邦书写《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的本意所在。
作者:杨隐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薛伟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