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故人来
▲《见字如来》张大春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3月版)
■乐倚萍
小说家张大春出版新作《见字如来》,细细拆解40余字。他自言,书名与佛教中的“如来”无关,只是一句大白话——字好像来了一样。
熟悉张大春的读者皆知他学问匪浅,但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穿插儿女生活琐事的辨字专栏,都看不到任何炫耀斧凿,他笔下的汉字款款向我们走来,一走就走进了我们心里。
我们对汉字是如此习以为常,我们驾轻就熟地使用它,像衬手的工具一样,却很少去思考它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今天的意思。可我们多能认同汉字的美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推崇书法,点划之间也能传情达意。文字有一种魔力,在张大春看来,这种魔力未必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可解,读者大可不必敬而远之。在这本书里,张大春并没有像他的老师那样去考据某某大师、某某学者怎么说,只是提醒读者,不妨去补上儿时可能未及尝试的体验:放慢脚步,去感受文字隐含的信息,而不单单是记忆汉字怎么念、怎么用。如此,我们与文字之间便有了更深的联系。
字有历史,它的美感饱含了古人对事物的理解。繁体字的“脑”(腦)完全可以望而生义:“月”字旁跟身体有关,“巛”是头发丝儿,“囟”代表头脑盖汇合之处,当过父母的都知道,新生儿的囟门最为脆弱,还没完全闭合起来保护大脑呢。把“囟”字的中间想象成大脑的纹路,也就不会跟“囱”字混淆起来了。古人看重大脑,把精华的东西都加上个“脑”字,樟脑、龙脑香由此得名。那么头脑不聪明,为什么叫“笨”呢?它的原意是竹子内质色白,相较于其它部位用处不大,“笨”便有了无用之意。而乍看意思和“笨”差不多的呆、傻、痴,在古代更常用来表示专注。今天被唤作“书呆子”“琴痴”的,也更有一种可爱在里面。再如,“邻”(鄰)字透射出古人与邻居的关系。左半部分的“粦”,来历有些瘆人,指的是死后血干渗入地下,积累成磷,亦即俗称的“鬼火”。“粦”有了积久渐多之意,日久近邻胜远亲。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又为字赋予了不少新意,对字的了解却失了大半。一个有趣的例子跟“胖”有关:近年我们流行说“油腻的中年人”,但古人说的倒是油腻少年,指浮华的纨绔子弟,对油脂的厌恶可能是人之常情。然而“胖”字何罪之有?它早先有两种读音,一为“判”,指动物胁侧薄肉;一为“盘”,指安舒愉悦,即常言的心宽体胖。至于“胖子”之胖是后来衍生出来的。更大的误会是“龙”。《易经》有“见群龙无首,吉”,现代人却常常以之形容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对望子成龙的父母亦有所警,龙生九子,皆不肖龙,未必不能各有所为。
不同于正襟危坐地解字,张大春还提到了一些今天热门的网络词汇,比如“控”,有“微博控”等,不是单纯地喜欢做某件事,还有“近乎胁迫”的上瘾之意。我们的生活被电脑和网络改变了,“××控”里身不由己的感觉,手机不离身的读者应当不陌生吧。
在我们使用汉字的时候,常常不自知地掺杂了情绪,真该叹一句造字之妙!譬如,张大春从字形上梳理了一系列表达害怕的字:“怯”有逃避(去)意;“怵”源于对药之苦口的惧怕(术是一种苦草);“惶”有敬畏意;“惴”有忧有惧,因“耑”乃初生幼苗;“惮”也有惧意,因我们怕孤单……然而张大春不解“怕”字,它原本表达内心的恬静,并无害怕的意思。再想想,“我们有时候还真说不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怕”,倒觉一丝微妙了。再有“非”字,它与“飞”字同源,都取自鸟翅羽毛相背的形态。这种动势并不全然等同于不是、不好之意,而多了几分细腻的层次。“花非花,雾非雾”,有种不可名状的境界,而我们习惯上还能体会到“非”字“不便言说”的意味,“非业”、“非贰”乃至“缠绵悱恻”,真是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张大春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有礼仪分明的严父,有自幼习字的师承,有饱读诗书的熏陶,或比常人更能洞悉字的“来历”。但字中故人亦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熟练运用的汉字,加上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样能使字中旨趣跃然纸上。用心品味,字字有情。
伯林笔下的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英]以赛亚·伯林著李寅译译林出版社(二○一八年十月版)
■雷雨
2018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导师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大陆除了对马克思进行了诸多隆重热烈又朴实无华的纪念活动外,也出版了关于马克思的不少读物。以赛亚·伯林(1909-1997)的中译本《卡尔·马克思》虽然有点姗姗来迟,却以其别具一格的书写风格引人注目。
以赛亚·伯林作为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在他年仅30岁那年,以郑重其事的态度在1939年出版了《卡尔·马克思》一书。这本书的写作,既有学术性的逻辑严密、持之有故,更有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深入研究、鞭辟入里。这些看似深邃枯燥的哲学思辨,以赛亚·伯林居然能以引人入胜的笔力一一加以呈现。他以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马克思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马克思自我放逐、万般无奈地来到伦敦的最后岁月。在这样的大致人生地图中,马克思的个人成长与思想发展轨迹,井然有序,一目了然。文中还涉及到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还有此后纷纭复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的出版等诸多历史事件等,完整扼要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
以赛亚·伯林对马克思个人生活经历的叙述简洁明快,要言不繁。他客观评述了马克思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成就,并如此评说马克思:“他天生有着强大、活跃、实际、理智的头脑,对不公平有着敏锐的感觉,异常地缺少感性,对知识分子的花言巧语和情感主义极为厌恶,就像对资产阶级的愚昧和自满的厌恶一样;在他看来,前者总是漫无目的地喋喋不休,远离现实,而且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一样令人讨厌;后者则无比虚伪,自欺欺人,沉浸于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中,对其所处时代的明显特征视若无睹。”以赛亚·伯林对马克思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评价,令人印象深刻:“在一个摧毁了自己对手的时代,在一个迫使卡莱尔和叔本华到远古文明或某个理想化的历史时期去寻求解脱、让其主要敌人尼采得病发狂的时代,马克思独自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就像是一位远古的预言家在实施上天赐予他的一项任务一样,基于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清晰、坚定的信仰,内心怀着一种平静心态。”
以赛亚·伯林在“最后的岁月”一章中,还提到了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对马克思晚年生活场景的描述:人们通常把马克思描述成一个神情忧郁、态度傲慢、直接拒绝一切资产阶级科学与文化的人。事实上,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的日耳曼绅士,他与海涅亲密交往,他的心中满是生活的乐趣。
今年是以赛亚·伯林110周年诞辰,阅读此书,别有一番意义。
闲情新笔赋哲思
▲《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张君燕著江西教育出版社(二○一八年九月版)
■袁恒雷
哲理散文集《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是张君燕的成长故事集。全书每篇基本都是千字文,但文章虽短,给读者的却是个完整的世界。
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很善于“格言新说”,就是从我们本已熟稔的那些成语熟语里找出新意,运用全新的时代故事、时代理念进行解说,别具一格。比如《八风吹亦动》《父母在,带远游》等篇什就是这样。“八风吹不动”,本来涵义是大家都熟知的苏轼和佛印的典故,可在张君燕看来,“做到八风吹不动,是圣人;笑看八风吹不动,是仙人。无论是圣人还是仙人,都是我等俗辈可望而不可即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做一个八风吹亦动的凡人……”如此分析非常接地气,也符合人性,何况,苏轼最初不也是看到佛印的调侃而直接没坐住吗?而《父母在,带远游》则巧妙化用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更符合当下的情境。这样的篇什还有很多,如《衣不如新》《珍惜拥有不如随性而走》等,都让我惊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张君燕很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常常引经据典,但绝不生硬地掉书袋。“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黑夜的献诗》)“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苏轼《泗州楞伽塔》)这些名家名作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它们适时地在文中出现,瞬间拓宽了文本境界和文化底蕴。
读张君燕作品的另一个明显感受,是她秉承了明清民国小品文的优秀传统,在千字范围内恣意挥洒才情,而且文章题目绝不刻意雕饰,常常只是两个字,可内文却是一片江河湖海的浩淼。比如《卸妆》《土墙》《屋顶》《清空》《耐烦》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到了她笔下却解读出别开生面又令人豁然开朗的新意,破题的是寻常小事儿,生发的却是共鸣的哲理。我很欣喜于一个85后的青年女子,能够拥有如此良好的传统文学修养,并坚定地做小品文的传承者践行者。
奇幻儿童文学与文化思考
▲《黄花梨棋盘》邹凡凡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一八年十二月版)
■王睿
我们常说年轻人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但城市中的人们总是习惯了忙忙碌碌的苟且的生活,而诗和远方终究遥不可及。《黄花梨棋盘》的作者邹凡凡则是一个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人生赢家。“海归女博士”“旅行家”“女作家”,这些标签听起来让人心生羡慕,但是当笔者打开她的书后,却发现她鲜活的文字、突破时空局限的想象力以及涉猎广泛的艺术造诣,是不能被简单地贴个标签来定位的。
《黄花梨棋盘》讲述了14岁的夏小蝉在暑假里开办网上古董旧货店“奇域”之后的历险故事。小店提供古旧物品的鉴定与修复服务。不料第一个委托她修复物品的,是斜对门邻居、学长冯川。冯川委托小蝉修复的,是一个黄花梨木制成的明代围棋盘。小蝉发现,棋盘里夹带着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以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迹图文并茂地记录着几条谜语。第一条谜语的谜底把两位少年带到了围棋文化浓厚的杭州,开始了一场“寻宝之旅”。除了完整的探险故事线和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之外,书中还涉及茶文化、棋文化、瓷文化、唐诗、古籍修复、手艺人、术士、密室、寻宝等各种元素,作者将它们全部融合在一起,读来竟然也不觉得杂乱繁复。该书除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探险欲,还兼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杭州历史风貌的普及。比如杭州龙井村的龙井茶的缘来、宋代官窑瓷器与杭州的关联、《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寻宝中的运用等等……这些知识似项链一般把寻宝的关键信息串联在一起。
除了悠远历史文化的渗透以外,本书对现代新兴科技的畅想也令人惊喜。冯川家族的故事终于被揭开,难以估价的中华文化瑰宝随之展现在眼前……千年文化却又和人工智能巧妙对接。书中的佑尚法师说:“可是机器所学习的,正是人类智慧的沉淀,机器以及围棋本身都是人类发明的,人类所遭遇的最深奥的问题,终究还需要人类的智慧来解释。”AI的胜利,即人类的胜利?这些全新的社会热点话题,并不只属于大人,对于孩子的科普也很必要,而作者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它很好地诠释了。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